异地生活 子女要让爸妈多些自在
现在的老年人养老是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首先就是子女工作真的是很忙的,没有时间回到自己的老家照顾年纪大的父母们,还有就是很多的老年人还要为了照顾子女和子女的孩子,跑到自己认识的,不熟悉的环境,进行生活,这样的养老有很多的好处和不好处,希望子女可以好好的衡量这样的养老模式。
中国自古崇尚落叶归根,但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为了子女“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他们甘当子女的“后勤部长”,继续为儿女操劳;他们虽能享受天伦之乐,却面临文化差异、生活不习惯、语言交流困难等问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候鸟式父母”。
近八成由外地来武汉生活的老人感觉孤独,超六成人每天在家独处,他们也因此成为心理门诊的常客。
随机采访了40多位外地来京老人,其中近七成是为照顾孙辈而来。对于在京的生活,28位老人表示过不惯。在谈及最缺什么时,八成老人表示最缺语言交流,其次是没有朋友圈。还有近六成老人表示有机会就要回老家生活。“候鸟式父母”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一肚子苦水。
生活不习惯。来自甘肃农村的张大爷始终用不惯抽水马桶,天天到小区外的公厕。他习惯饭后抽根烟,可孝顺的儿媳在这件事上反应激烈,让他非常为难。
同好很难找。不仅农村老人“漂”到北京不习惯,城里来的老人也有难处。四川内江的邱红军是个麻将迷,来京后,却找不到会玩四川麻将的人,使他对家乡的思念与日俱增。
老伴分居住。广州来的唐阿姨说,老伴原本一起来京,但不习惯干燥的气候,没多久就打道回府。大半辈子从没分开过的夫妻分居两地,让她感到心碎。
语言成障碍。来自山东威海的李大爷虽不用分居,但一口胶东方言让他不敢与人交流。偶然间,他发现小区有一辆“鲁K”牌照的车,让他仿佛找到了亲人。这辆车成了他的精神寄托,几乎每天都要去看看在不在。李大爷说,如果遇到车主,他一定要用家乡话好好跟人聊上一次。
后辈沟通难。李大爷的老伴丛姨习惯做菜放酱油,可儿媳口味清淡,吃不惯她做的菜。儿子心疼媳妇,说了母亲几次,让老人很委屈,甚至想撂挑子回家,可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哪放得下啊。
孤单、憋闷、没有归属感,是不少“候鸟式父母”的心理现状。离开家乡,脱离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让他们陷入精神“孤岛”,导致自我封闭。老人心理本就脆弱,爱琢磨,来到儿女家,有时会有寄人篱下的负面感受,价值感瓦解,产生自卑、孤独等负面情绪。人老了爱看脸色,易受晚辈情绪影响,陷入“管状思维”怪圈,也就是“钻牛角尖”。有时儿女的一个表情,就会令他们自责不已,怀疑自己做错事,情绪恶性循环,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障碍。
“候鸟式父母”要想幸福,离不开自我调节和儿女关怀。
-
老人带孩子 12个误区要知道有很多的人们在平时的时候都是喜欢小宝宝的,特别对于年轻人来说,生活压力也是比较大的,在平时的时候有很多的人们并不知道老年
-
老人冬天洗澡水温别超40℃有很多的老年人冬天洗澡的时候,水温并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的做才能够改善我们老年人的身体,给我们的老年人带来非常健康的保护才
-
老人带孩子要注意什么生活当中有很多的老年人并不知道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在宝宝才能够帮助我们小宝宝,不被一些疾病所困扰,还能够给我们的儿女减轻一
-
老人到底应不应该帮子女带孩子?生活当中有非常多的老年人并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的帮助自己的子女,才能够给我们的子女带来非常健康的状态,还能够用一个非常好的
-
老人为何会依赖子女呢随着年龄的不断递增,使得日常老人们的身体状况逐渐的发生衰老,此时不但在日常行动方面带来极大不便,更重要的心理上会表现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