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是经不起拖延的 要像对孩子一样待父母

孝心是经不起拖延的 要像对孩子一样待父母

父母往往成了子女金钱上的供应者,为他们上学、买房、买车。他们愿意舍弃自己的生活圈子,从老家跑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帮子女带孩子,但他们得到的感恩和回报,却太少太少了。可是不知从哪一年开始,西方人盛行的父亲节、母亲节便走进了中国年轻人的生活。子女们要利用这些节日为自己的父母送一份心意。

对子女讲“心”,对父母讲“金”

6月10日,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公布了这样一项调查结果,在一份千人问卷调查中,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每天都会对子女表达爱意,但却只有17%的人会对父母表露情意。更多时候,他们为父母付出的是金钱。

其实,又岂止香港民众如此呢?我们周围有多少人都是将全身心投注到孩子身上,却把对老人的关心兑换成一件件物品。

“你回来了,快洗手吃饭吧。”看见儿子一脸疲惫地回到家,汪大爷赶紧端出准备好的饭菜。可汪先生随口答应了一声,扭头就抱起正在一旁玩积木的3岁儿子:“宝贝儿子,想死爸爸了!”与对儿子的热情相反的是,当父亲关心起自己的工作时,汪先生却表现得非常不耐烦:“跟你说了也不懂,我心里烦着呢!”

和汪先生一样,很多对孩子一点异样都会紧张的年轻父母,却对辛苦养育过自己的父母时时忽略。

父母最需要尊重和耐心

如果直接问父母:“你们需要什么?”他们十有八九会回答:“你们过得好就行,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可作为子女,你必须懂得,与金钱相比,对老人的尊重和耐心更加重要。

在北京某网站工作的藏小姐说:“上大学时,有次我正午休,爸爸突然打来电话。我一听是爸爸的声音,劈头盖脸就一阵数落:‘能不能别在中午给我打电话!我要睡觉,要休息!’”那次以后,爸爸再没在中午给她打过电话,电话里的第一句准是:“女儿你现在忙吗?”这让她几度泪流满面。

无心之伤,其实有时更伤人。黄女士给女儿带孩子的经历,就曾让她凉了心。“女儿总是嫌我这弄得不好那弄得不行。用刀切个包心菜,她说必须得用手撕;炒个土豆丝,她说土豆片更好吃;孩子溢奶,嫌我抱的姿势不对。可她不也是我拉扯大的吗?”

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和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汤永隆看来,很多时候,年轻人对父母的态度都不够尊重。老一辈曾经辛辛苦苦将我们拉扯大,小的时候,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我们用勺子、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穿衣服、系扣子、绑鞋带;教我们洗脸、梳头;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对他们的尊重,就应该是无条件的。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对师长、领导,甚至陌生人毕恭毕敬,对最爱自己的父母却时常恶语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