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

凡有正宗中国血统的男女,应该都知道感恩,感恩情结首先表现于对自己父母的尊重。然而社会上不乏对父母不尊不敬之流,这有悖于中华传统美德暂且不论,称之为“缺德之徒”应不为甚。

每一个人在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之始就有与父母结下了不解之缘,母亲怀胎十月,产下的不只是一个生命,伴之而来的是希望、憧憬、惊恐和操劳。延续后代被父母看做一种神圣的天职,他们明知在将来的日子里有诸多的未卜因素,但还是义无反顾的坚守自己的职责。

从襁褓幼儿到牙牙学语,从蹒跚学步到懵懂少年,从年少轻狂到血气方刚……每个人的成长的历程,父母的叮嘱与唠叨无穷尽的点缀其中,你在父母身边时觉得这些是琐碎的,令你心烦的,可是当你远离父母之后,耳边突然缺少了这些东西,在寂静的夜里清点、整理自己杂乱的思绪时你会觉得心里空空的--外面的世界再好,你永远只是它的点缀,可是在家里,父母却毫不吝啬的点缀着你。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讲的是某市一个72岁的老婆婆靠拾荒赡养自己93岁高龄的母亲,而且她靠这样的营生坚持了近十年,读后我潸然泪下。这与社会上某些“啃老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在年轻时一味的向父母索要,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是,当父母变成了老人,他们会将老人“搁置”起来,更有甚者将老人“封存”起来,父母老了依旧住着曾经的婚房,他们却理所当然的住着父母耗尽心血为他们购置的阔绰的新房。他们对“赡养老人”简单的理解为物质上满足老人,殊不知人到老年心灵又回归了“童真”,他们的心灵是需要关怀和呵护的。

相信每一个孩子会说话的时候喊出第一个称呼的都是“爸爸”或“妈妈”,为人父母的男女在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时候第一感受是什么呢?我曾经问过我的几位朋友,他们有的说是幸福,有的告诉我说是兴奋,而我的感受却是愧疚,我成为了自己儿子的父亲,我就自然想到了我的父亲,他为我操劳半生,而终却未曾享用过我带给他的一点“恩惠”。我更是想到了我的母亲,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健康情况每况愈下,能够让她安度晚年成为我很大的一个心愿。

父母为子女的操劳表现于生活得角角落落,点点滴滴--外面刮风下雨了,作为父母的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出门在外的子女们是否被雨淋着了,是否吃得饱穿得暖;看到了大街上有卖自己儿女喜欢吃的烤红薯,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即使再忙也应该买给自己的子女;晚上被噩梦里有关不在身边子女的情节惊醒了,他们马上抓起电话打给子女验证噩梦是否属实,一旦那边电话关机,会惊得他们夜不能寐。

上初中的时候,我曾经在生物课本上学过一种鸟到老的不能动弹的时候他们的后代会为她建造一个窝,这只老鸟会在自己窝里等待孩子们轮流送来食物直到她死去。鸟类都能做到赡养自己的老人,作为灵长目的人类为什么有的会在道德上退化了呢?假如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老人,让老人安享晚年将不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