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该如何面对“养不起父母”的危机

中国人该如何面对“养不起父母”的危机

当我们在关注农民工问题,关注“80后”成长历程,关注经济发展、城市变革时,我们的目光是否错过了一些人?他们是外出打工子女的父母,是在城市中打拼的“70后”、“80后”的双亲,是数目不断增长的庞大群体,空巢老人生存现状已成为我们无法避开的社会命题。父母含辛茹苦将子女养育成人,让年老的父母尽享天年,子女作出报答是理所应当,但是很多“421”家庭都背着沉重的负担,发出了“养孩子难,养老人更难”的感叹。

谁来陪老人走完最后一段人生路?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据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约有1.69亿,其中40%是空巢老人,个别老城区“空巢老人”家庭已达到70%,预计2010年将达到80%以上。 “空巢老人”问题已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全社会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

  夏清晨: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和每个老人的观念都不同,当父母真到了动不了的那一天,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对待。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好,父母也愿意去老人院养老,作为子女就应该支持他们去;如果家庭经济情况不允许,而老人又喜欢窝在家里养老,子女们不妨自己辛苦一点,尽可能多陪陪老人,多关心照顾一下老人的生活,让他们能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温馨温情,从而快乐地度过幸福的晚年。

  绿茶:关爱空巢老人绝不像一些人所说的“健全社会养老机制”那么简单,同样要做到以人为本。“健全社会养老机制”固然可以保证空巢老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儿住,甚至有人陪聊陪玩、有活干、有事做,但却不能替代老人对亲情的呼唤和渴望。面对“不得不”离开父母的境况,古人有“游必有方”的智慧。今日远在异乡的游子,同样需要“游必有方”,把父母放在心上,也把自己放在父母心上。

  三好: 一方面面对老年人口的急剧增长,现有的老人院无法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另一方面,许多老人却不愿意去老人院养老,这是为什么?有老人明确表示,宁可独居也不去养老院。邻居蒋阿婆一人独居多年,身体也不错,她说即使将来不去老人院也不麻烦儿女,而是选择请保姆,在家才真正踏实、舒畅。

  只爱木木:家不仅是生活的地方,更是联系感情的纽带,而多数老人院一般负责日常起居,忽略了精神上的慰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使得老人觉得去敬老院是件很丢脸面的事,所以他们宁可“窝”在家里。一笔不菲的费用也是老人回避老人院的原因之一,目前老人院一般行情是每月数百元,一些“宾馆”级的则高达上千元,这对崇尚节俭的老人无疑是“奢侈”。

  养老: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lovetree:父母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地将子女养育成人,让年老的父母尽享天年,子女作出报答是理所应当。子女有条件的,从孝道上讲想必也会主动为之,不让别人背后 “戳脊梁骨”。但是很多“421”家庭都背着沉重的负担,发出了“养孩子难,养老人更难”的感叹。

  查理的战争:我和老婆的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每月固定给父母1000元,节日的钱另给,岳父母有退休工资但不高,每月给300元,而女儿每月学古筝的辅导费300 元,加上生活费、人情往来,攀着手指节省用,一个月也积攒不了几百元钱,今后孩子读大学还需要一大笔钱。现在最怕的就是老人生病,母亲去年生了一场病,把家里的积蓄掏空都不够,还向亲朋借了3000元。

  咏春花:在养老方式上,中国现有相关的国家政策大致将其分为五种:一是养老金制度;二是家庭养老方式;三是低保制度;四是农村养老保险等多种退养、生活补贴制度;五是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这五种方式些目前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晓凌:主要还是社会化养老措施还不完善。如果仅仅依靠一家一户的子女养老,由于子女们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养老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而如果社会有了比较完善的养老机构,子女们就没有了后顾之忧,该工作就工作,需要出国去就出国,即使子女有经济困难等因素,有了社会化养老机构,这些困难也都能顺利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