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孩子

老人与孩子

星期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争着要来带小孩,该咋办呢?夹在中间的小孩父母左右为难、苦恼得很。记者发现,在珠海这个海滨城市里已经可以随意看到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一起玩的新景象。老人提前计划游玩路线
  家住沿河路的张先生还在大前天就在为8岁儿子的过节头痛,原因在于孩子的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都抢着要带这个宝贝小孩。该怎么办呢?张先生夫妇虽然都不是独生子女,但其他孙辈都已大了或者不在身边,老人家寂寞特别想要小孩陪,外婆甚至在几天前就计划好了一条完整的游玩路线。
  本来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四个老人一起带小孩玩,但是已读二年级的儿子即将进行测验,“玩的时间也不能太长”。而且两边老人一方住在老香洲,一方住在拱北,来往也不方便。最后考虑到爷爷家距离较近,平时去的机会多一点,当晚张先生只好打电话向爷爷奶奶解释了大半个小时,“还答应周末让孙子陪老人家饮茶才算解决这个难题”。

  张先生当天中午与同事一起吃饭时,他把自己的苦衷一说,没想到引起几个同事的共鸣:随着上个世纪70年代首批独生子女进入生育期,估计这个难题会越来越突出。许多孩子由老人陪着玩

  昨天,记者在吉大、香洲、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发现多数小朋友都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领着出街游玩。到了下午4时以后,领着小孩的妈妈明显增多。记者也见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四个人陪同一个小孩游玩。用心与老人交流

  有些儿女对待老人,一月两月不见人,逢年过节探个头。他们说,工作太忙,但我给父母的钱足够他们舒舒服服地生活了。是的,给钱总比什么也不管强,但这就够了吗?“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远在两千多年前,便有此类社会问题的存在。单纯的“养”,实际上也是一种不尽儿女之责的表现。所以孔夫子很来气:“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什么叫敬?不是那种丧事办得八里地之外都知道的“孝”,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孝。这是中国人一种非常博大的精神。在今天,这种精神应该愈加发扬。

  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然而和谐家庭除了“和谐三口”,更包括父母等家庭成员在内。凡借口“没时间”者都可做如是想:二三十年后你的子女长大成人,也对你“没时间”,你舒服吗?

  老年人心理学专家李教授说:老年人最大的一个认知特点是:往事历历在目,近景一片模糊。几十年岁月的痕迹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心里,过往的苦难与欢乐,让他们沉浸在遥远的回忆中,是支撑他们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支柱。而眼前的人和事,他们却绝大部分都记不住多少。由于长期独居,加上过往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可能给老人留下了心理阴影,大多数的老人性格孤僻、古怪。这就需要我们有加倍的热情和耐心,去融化老人的心,取得老人的信任…… 如何与老人家交谈?

  1、态度: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脸上常带微笑,让老人能感受到你的亲切感;

  2、用心交流:你的眼睛要注视对方眼睛,你的视线不要游走不定,让老人觉得你不关注他,同性间可以摸着对方的手交谈;

  3、有耐心:老人家一般都比较唠叨,一点点事可以说很久,你不要表现出任何的不耐烦,要耐心地去倾听老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