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hing综合征的一般检验项目
无论什么五官疾病,都威胁着我们的身心健康,Cushing综合征也不例外,因此我们需要对Cushing综合征有更多的了解。
【一般检验项目】
1.血液常规Cushing综合征患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中性粒细胞增高,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减少。
2.血清钾
(1)检测方法:火焰光度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和酶法。
(2)标本:血清或血浆。
(3)参考范同:3.5~5.3mmol/L。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皮质醇增多症患者血清钾偏低,血糖偏高,葡萄糖耐量试验减退。
3.皮质醇(cortisol)
(1)测定方法:RIA和发光免疫分析。
(2)标本:血清、血浆或24小时尿。血清标本在室温下放置不宜超过8小时;如果血清标本8小时内不能进行检测,则应2~8℃保存,2~8℃冷藏不宜超过48小时。超过48小时不能检测的标本应置一20℃以下保存。避免反复冻融。
(3)参考范围:血皮质醇:上午8时:140~690nmol/L,下午4时:80~330nmol/L;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55~275nmol/24h。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
1)Cushing综合征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增高。
2)皮质醇的含量有节律的变化,一般上午最高,下午逐渐下降,夜间及清晨最低。因此,需连续多次测定。Cushing综合征时血中皮质醇虽基本维持正常的昼夜节律形式,但渡动甚大.而基础水平高于正常。
(5)方法学评价
1)各实验室所用方法不同或患者近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测定结果有影响。
2)血浆皮质醇水平实际上反映体内ACTH的水平。因此除近期服用氢化可的松或可的松外,影响血ACTH水平的因素如昼夜节律、应急状态、生活事件及激素类用药均可导致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异常波动。而血浆皮质醇的半衰期80分钟.长于ACTH,因此血浆皮质醇对外来刺激反应稍滞后于ACTH。这可影响血浆皮质醇和ACTH同步测定的意义。
3)由于雌激素可诱导肝脏皮质醇结合蛋白(CBG)合成增加,因此孕妇和口服避孕药者日问皮质醇水平往往可达1380nmol/L,但皮质醇和CBG解离速度很快,故应以入睡后1小时皮质醇测定值为准。
4)肝肾衰竭者体内皮质醇水平无明显变化.肾衰竭患者体内可积聚某些皮质醇代谢产物,影响某些放免法测定的结果。
5)甲状腺素可调节皮质醇的代谢速度,但不影响HPA轴的反馈,因此甲亢和甲减时均不影响血浆皮质醇的水平。
6)体重也对皮质醇无甚影响,但严重营养不良可影响皮质醇的代谢,使血皮质醇水平升高。年龄与血浆皮质醇水平无关,但出生9个月到1年以内的婴儿体内尚未建立昼夜节律,且刚出生几天内血皮质醇水平低于皮质酮,故此时血浆皮质醇水平偏低。
7)一些诱导肝脏合成细胞色素酶(CYP)的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异烟肼、氨鲁米特、米托坦等,均可导致激素水平升高。这些药物在正常人中并不改变血皮质醇水平,但可以干扰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和甲毗酮刺激试验的结果,并使激素替代治疗的用药量加大。
4.血浆ACTH
(1)测定方法:RIA和发光免疫分析。
(2)标本:血清、血浆。血浆用塑料管分装不应用玻璃试管,血清标本在室温下放置不应超过8小时,2~8℃冷藏不应超过48小时,可在一20℃以下长期保存,避免反复冻融。
(3)参考范围:0~18.9pmol/L。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Cushing综合征可引起血中ACTH升高。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1)血浆ACTH的半衰期仅8分钟左右,在室温下不稳定可被血细胞和血小板的酶降解.并可牯附于玻璃和塑料表面致使所测值偏低。
2)患者处于如发热、疼痛、外伤等急性应激状态及终末期疾病时,ACTH分泌均会升高。而严重抑郁症,尤其是老年患者其体内的ACTH水平也高于正常人。
3)患者住院第一夜不宜采血(新的环境对有些患者也是一种应激);采血时间不宜太长,如超过2~3分钟需仔细斟酌结果的可靠性;详细询问病史,评价患者是否处于急性应激状态及有否精神疾患,近期是否服用皮质激素类药物。
5.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orticosteroid,17-OHCS)
(1)测定方法:比色法。
(2)标本:24小时尿。
(3)参考范围:成年男性13.8~41.4μmol/24h;成年女性11~28μmol/24h;>70μmol/24h,诊断意义更大;儿童低于成人,在青春期达到成人水平。尿17-0HCS存在较大的日间差异,应分别测定2~3天,综合评价。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17-0HCS指17位碳原子上有羟基的所有类固醇类物质,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代谢产物。尿17-OHCS测定是评价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常用指标之一。17-0HCS升高主要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瘤及双侧增生,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尤以肾上腺皮质肿瘤增高最为显著,70μmol/24h,诊断意义更大。鉴别是否由于下丘脑_垂体功能异常所致的17-OHCS增高,可使用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1)一些抗高血压药物螺内酯和镇静剂等的代谢产物均可影响测定结果;一些肝酶诱导剂可加快可的松的代谢而不形成带有Porter-Silber色谱原的衍生物.导致假阴性结果。
2)Porter-Silber反应产物颜色纯黄,显色稳定。但该反应是非特异的,葡萄糖、果糖、维生素C、尿酸、胆红素、丙酮以及某些药物如磺胺嘧啶、奎宁、肼屈嗪、司可巴比妥等均可干扰反应。经氯仿一正丁醇抽提后能有效地消除干扰。值得注意的是抽提后吸取有机溶剂时,要避免将尿液吸入显色管内。
3)尿24小时17-OHCS量除受血皮质醇分泌因素影响外,还受其他多种因素如外源性17-OHCS摄入量、有色药物及饮料、肝肾功能等影响。
4)尿中17-OHCS先用硼氢钠还原,冉用过碘酸钠氧化,断去支链,生成17-酮皮质类固醇(17-KS),用有机溶媒抽提或经层析吸附分离,最后与间二硝基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显色反应。此反应即为测定17-KS的Zimmemaan反应。通过测定尿中经还原再氧化后的17-KS来计算17-OHCS,故称为17-生酮皮质类固醇。尿中原有的17-KS已转变为非17-KS,不参与显色反应。由于用盐酸苯肼反应测定尿中17-OHCS并不包括所有尿中含17-羟基的类固醇,所以尿17-KS比17-OHCS多40%。
6.尿17-酮皮质类固醇(17-keton-corticosteroid.17-KS)
(1)检测方法:化学显色法和气相色谱法。
(2)标本:24小时尿。
(3)参考值:成年男性28.5~61.8μmol/24h。(8.2~17.8mg/24h);成年女性20.8~52.1μmol/24h.(6.0~15.0mg/24h)。
(4)临床诊断价值和评价:17-KS是17位碳原子为酮基的所有类同醇类物质。人类尿中排出的内源性17-KS包括雄酮、异雄酮、脱氢表雄酮和原胆烷醇酮等及其代谢产物。此外,有少量皮质醇可在肝脏发生l7位碳原子上羟基脱氢氧化成17-Ks,由尿中排出。因此,尿液中17-KS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雄性激素的代谢产物。Cushing综合征患者尿17-KS增高。在诊断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由于受睾丸和卵巢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尿17-KS比尿17-OHCS特异性差。
(5)方法学评价和问题
1)本法显色不够稳定,用70%去醛乙醇稀释后,显色进程停止,但此后颜色逐渐褪去,故比色应在10分钟内完成,大批标本宜分批显色;如室温过低,比色液可呈浑浊,可在比色前加饱和氯化钠溶液0.1ml,待浑浊消失后再比色。
2)测定前2~3天,患者应停服有色素的药物,此外,头孢霉素、红霉素、安定、青霉素、螺内酯、睾酮、安乃近、氯丙嗪及中药均可干扰Zimmerman显色反应,也应予避免。尿液标本置2~8℃保存,可稳定5天。
3)水解过程中,加入甲醛可以抑制非特异性色素的生成,而类固醇化舍物的结构和性质均无影响。水解标本最好做双份,以便抽提过程中分液漏斗漏气致重新抽提。水解过程中常有黑色残渣生成,宜离心后再抽提。
4)不同的17-酮类固醇与间二硝基苯的呈色反应强弱不一致,致校准品的选择有一定难度。通常以脱氢异雄酮作为校准品;操作过程中用乙醚抽提,再用碱和去离子水洗,既费时,又难控制检测精密度。可用商品化的层析柱分离提纯。
从临床上发现,有一些Cushing综合征患者明知道自己患了Cushing综合征,但是Cushing综合征患者并不太在意,实际上,这种对自己身体健康不注的Cushing综合征患者,往往在以后会出现使患Cushing综合征者悔恨终生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