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传染科 >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原因和机制

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原因和机制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发病原因和机制主要涉及传染源、传播方式和易感性。

  首先,传染源包括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具有较高的传染性。此外,在大流行时,约有30%至40%的患者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同时也是重要的感染源。

  其次,该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唾液和受污染的衣物也可以成为传播途径。相比麻疹和水痘等疾病,腮腺炎的传染性较弱。孕妇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增加流产率。

  最后,易感性一般普遍存在,但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在青春期后,男性比女性更易感染。感染后,*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感染的几率较低。

  从病原学角度来看,腮腺炎病毒属于核糖核酸(RNA)类型的病毒。这种病毒对物理化学因素非常敏感,容易被低温和化学药剂灭活。病毒在人类中发现,但也可以在猴子、鸡胚羊膜和各种人和猴子的组织培养中增殖。病毒可在病程早期在唾液、血液、脑脊液、尿液或甲状腺中分离出来。

  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腔粘膜和鼻粘膜,然后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血液流动累及腮腺和其他组织,再次进入血液循环,侵犯上次未受影响的部分器官。虽然一些学者认为病毒有特殊的亲和力,通过腮腺导管侵入腮腺,随后进入血液循环累及其他组织,但我们无法否认病毒首先侵入口鼻粘膜通过血液流动累及各种器官和组织的观点。

  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病变为腮腺非化脓性炎症,包括腺肿胀、渗出物、出血性病变和白细胞浸润。此外,腮腺导管部分分阻塞也会导致唾液排出困难,使唾液中的淀粉酶增加,胰腺和肠浆液的酶含量增加,从而导致血液中淀粉酶的升高。另外,腮腺炎病毒也容易侵入睾丸,故患者可能出现睾丸炎。

  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对于防治该疾病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从预防的角度出发,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病毒源,接种相应疫苗等。同时,医生需要根据病原学和发病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提供最有效的治疗并尽快康复患者。只有通过深入了解疾病的原因和机制,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