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 抑郁症成精神健康“第一杀手”

专家指出 抑郁症成精神健康“第一杀手”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为了积极响应今年“沟通理解关爱 心理和谐健康”的主题,关心、关爱精神疾病患者,郑大一附院精神医学科于10月10日上午在医院门诊楼前举办了“世界精神卫生日义诊”活动。河南省医学心理学会主任委员、郑大一附院精神医学科主任李幼辉教授携七名精神医学科专家参加义诊活动,为市民提供了面对面的咨询和诊疗服务。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精神健康问题既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竞争加剧、压力加大,精神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据推算,我国目前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约1600万人,并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然而在义诊现场,记者观察到,前来测量血压的老人挺多,但真正咨询精神卫生方面的人很少。心理专家介绍,我国成年人中,约有17.5%的人有心理障碍,但其中大部分人选择“扛着”,认为这不是病,靠自己调整。其实,这是误区,长期压抑只会加重病症。

“我夜里睡不着觉,而且总是控制不住的想对爱人发脾气。”家住郑州市的李女士在义诊现场向李幼辉主任咨询,她称,几年前因为孩子参加高考,她心里总是为孩子担心、紧张,此后,自己经常感觉神经紧张、失眠,有时候莫名其妙地会向爱人发脾气,自己也抑制不住,于是她尝试着吃安定片,“但现在一次吃两片也缓解不了我的紧张,仍然无法安睡。”李女士痛苦地说。李主任听了她的倾诉后,认为这些都是焦虑抑郁的表现,一方面建议她调整自己的情绪,多参加户外活动,多和人交流,另一方面为她开了一些改善睡眠的药物,并建议她接受系统治疗。

“类似的患者不少,很多心理疾患都表现为焦虑、抑郁。”李幼辉教授说,现在的社会,精神方面的患者逐年增加,自杀率一年比一年高,但真正能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只是少数。她呼吁社会公众,提高对精神障碍的知晓度,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对精神疾病的“病耻感”,既不歧视精神障碍患者,也不回避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到对心理障碍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