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罐治疗急性肠胃炎
急性肠胃炎是夏秋季常见的胃肠粘膜急性炎症。具有起病急,以剧烈腹痛,恶心、呕吐、水样便腹泻(可含有未消化食物,少量粘液,甚至血液等);或表现为欲便不能、欲吐不出、汗出肢冷为主症。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寒、头痛等。少数患者可因频繁吐泻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患者多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查体有上腹及脐周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多亢进。属于中医学“腹痛”;“积聚”;“呕吐”范畴。历代医籍有不同称谓,《黄帝内经》称为“环齐而痛”;《伤寒论》、《金匮要略》均称“绕脐痛”;《张氏医通》等医籍称“当脐痛”。后世医家则称为脐腹绞痛。根据病因和体质的差别,中医学中将该病分为湿热蕴结、寒湿凝积、伤食积滞三种不同类型。多由饮食不当,暴饮暴食,饮食不节导致肝郁气滞;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物;或外感寒热湿邪,邪气交结于腹导致中下焦气机运化受阻,脾胃肠道失调而卒发脐腹痛疼,上吐下泻、痛则欲泻,里急后重等诸证。治宜温中散寒,除湿止泻,降逆化滞。令患者取仰卧位并将肚腹部充分暴露,术者左手持打火机并将打火机的火焰开至最大于右手所持的罐口适宜的玻璃罐中瞬间闪过后迅速将罐拔于肚脐眼(神阙穴)处,留罐约5分钟(视之皮肤潮红充血为度)起罐后随即术者分别用左右双手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笔写字状拿灸用艾条使艾条与局部皮肤成45度角,将艾条点燃端分别对准肚脐眼、中脘穴处(点燃端的艾头与穴位处皮肤的距离约一寸左右),以患者自觉施灸局部温热、术者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皮肤为度每穴处施温和灸30至60分钟(患者自觉整个腹部内温热、腹痛、恶心等症消失)。将麝香风湿膏外贴于肚脐眼处(防止拔罐、施灸后二次外受风寒导致肚痛、腹胀)。遵《针灸问对》“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之古训在肚脐眼、中脘穴处拔火罐并艾条温和灸之,利用艾灸时热力渗透促进局部气血运行。肚脐眼处联系全身经脉,通过经气循行可以交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在此拔火罐刺激能行气活血、除湿止泻、祛风散寒、扶正祛邪,从西医学角度来讲拔火罐后可以刺激机体神经、血管、淋巴结和肌肉组织、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新陈代谢加快,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和消散,并能提高调节机体免疫力。中脘别名上纪、太仓、胃脘。属任脉。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穴在胃体中部,故名。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艾条温和灸又称温灸法为古人所倡导的一种具有防治疾病外治方法,如《旧唐书》提到:“吾初无术耳,但未尝以元气佐喜怒,气海常温耳。”较长时间的温和灸对肚脐眼刺激的同时温热又可殃及其上下左右具有调理肠道功能的主治腹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翻胃等病症的水分穴;主治绕脐冷痛,腹满水肿,泄泻等症的阴交穴;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又经大量实验和临床验证,针剌或艾灸后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的腹部要穴天枢穴,共同达到一般患者可收到立竿见影之佳效,又无任何药物对*的毒副作用。
-
女性身体保养与调理,需要了解这六个穴位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有很多的女性朋友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的保养与调理,才能够保证我们的身体更加的健康的,需要了解的这6个
-
头晕耳鸣是怎么回事?头晕耳鸣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伤害也是比较大的,那么你知道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头晕耳鸣这样的症状,保护我们的身体更加的健康才能够
-
女性坚持这6件事 调节内分泌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内分泌是自己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而由于现在女性的一些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很多女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内分
-
女人气血虚亏的保健措施有哪些女人气血虚亏应该要多吃补气血的食物,阿胶和大枣具有补气血的作用,经常吃百合也具有调理身体的作用,能够起到润肺清心的功效,
-
女性长期便秘如何调理便秘会造成人体内有毒物质的堆积,并且也会改善机体的免疫力,便秘造成的危害比较大,多吃蔬菜水果能够改善便秘,最好保持每天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