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乐活 > 环保 > 产业企业

做良心企业 不做非法疫苗注射剂

做良心企业 不做非法疫苗注射剂

对于疫苗安全的担忧近来已经发展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法分子泯灭良知,为了追求金钱效益而罔顾人命,非法营销质量不合格的疫苗注射剂。下面小编来为大家讲讲相关问题。

去年岁末全国共有18例疑似注射乙肝疫苗致伤亡事件,其中17例死亡,1例康复。国家卫计委和国家食药监总局对“涉事”的2批次康泰乙肝疫苗进行了前期检验,未发现在生产和质量控制中有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那前期关于疫苗死亡病例为“偶合性”死亡的说法,看来并非推脱责任的搪塞。被冤枉的“疫苗”,至此当可洗刷清白,“疫苗危机”所引发的风波,也该归于平静。然而,对于两部委公布的这一结论,舆论与公众仍然将信将疑,对于疫苗安全的担忧也远未完全打消。

凭心而论,疫苗偶合性死亡,虽是专业术语,但民众其实并不难从日常经验中获得理解。不能因为表面上的因果关系,而忽略疾病的诱因。虽然“偶合死亡”的认定,并非一件易事,不过,尽管无论从婴儿的正常死亡率,还是疫苗的正常不良反应率,仅仅因为注射疫苗后婴儿死亡,便认定疫苗质量问题,其实都有失专业严谨。但是,舆论与民众对于官方“偶合死亡”的说辞不认同,对官方疫苗质量安全的结论缺乏信任,同样也是舆论与民众的权利,并不能因为其不够专业,便失去质疑的资格。

事实上,由于医疗卫生本身的专业性与公共影响属性二者兼具,如何建立专业与民众之间的顺畅沟通渠道,如何为公众释疑,打消公众的怀疑与焦虑,同样应当是卫生部门必备的“专业性”。某种程度上,媒体与公众所获得的信息,既然有赖于专业渠道,那么如何让相关信息的发布真正具备专业性和说服力,体现的也正是卫生部门的专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相比简单的“偶合性”回应,广东省公布的疑似疫苗死亡病例尸检结果,应该说就更具专业性与说服力。

可见,对于疫苗注射后发生的死亡事件,如何排除公众的担忧,恰恰需要有专业扎实的医学调查来作为依据,才能向公众发布偶合性死亡的结论。假如尚未作专业调查,手头尚无过硬的证据,便让“偶合”这一专业术语模棱两可地高调出场,也就难免让专业表述显得不专业,引发公众欲盖弥彰的猜忌,自然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