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保健 > 健康提醒

全民健身亟待加强科学引导

全民健身亟待加强科学引导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健身成了人们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和休闲方式。然而,在形形色色的健身潮背后,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相关的规范引导,“健身”变“损身”的事时有发生。

透视健身风背后多重误区

随意健身后果“很严重”

家住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风和园小区的A大爷很是郁闷,本想坚持长跑将身体锻炼得好一点,却没有想到锻炼的结果是糖尿病越来越严重。

日前在合肥召开的全民健身科学大会上,A大爷在接受大会开展的免费国民体质检测时终于弄明白了究竟。原来,每项运动所需要付出的运动量不尽相同,对应的身体状况也有所不同。

对于像A大爷这样的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而言,只能参加有氧的中等强度以下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快走、慢跑、太极拳、游泳、健身操等,长跑并不适合他。

“不懂科学锻炼的后果很严重。”A大爷感叹道。他介绍,他们小区的老年人,参与的社区健身活动,全是自愿为主,对哪些项目感兴趣就参加哪些项目,并不懂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科学规划。

与A大爷类似,家住合肥政务新区的L女士健身同样变成了“损身”。因工作原因,L女士只能安排中午时间参加健身。每天上午工作一结束,她便空腹去健身会所,午饭总在下午上班前才开始吃。结果,半年下来,本想减肥塑身的刘女士体重反而增加了4公斤。

为此,L女士特意来到全民健身科学大会上寻求帮助。接待的专家指出,L女士之所以越减越肥,主要是因为方法不对。原来健身之后最忌贪吃,因为运动以后*的吸收能力非常强,多吃是很容易长肉的。最好的办法是在办公室里备点零食,在运动前一个小时左右吃点水果、全麦面包,喝点运动饮料,以补充运动中要消耗的糖类。等运动后,回到办公室再适当吃点就可以了。

采访中,笔者发现,像A大爷、L女士这样不懂科学健身的人并不在少数。在本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上,笔者现场随机采访了前来接受免费国民体质检测的市民,结果有近七成市民不知道自己最适合何种运动,选择健身运动方式时“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