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保健 > 健康提醒

“健康人”也要防猝死

“健康人”也要防猝死

随着社会发展,大部分人都不愁吃穿,希望自己健康长寿,生活的轻松愉快。近年来,猝死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屡屡发生,给世人带来强烈的警醒。为什么看似正常的人会突然发生心脏猝死呢?那么,究竟有没有能够防止心脏猝死的有效方法呢?为此,寻医问药网特向广大网民展开调查,旨在了解网友朋友对猝死的了解,并普及防止猝死的健康常识,降低猝死的发生率,保护您及身边朋友的生命安全。 
    中青年男性成为猝死的高危人群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男人是强者,其实强者不强。大量资料表明,在所有自然死亡人群中,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是40~50岁,其中,男性猝死风险是女性的4~5倍。此外,猝死的发病年龄也呈年轻化趋势增加。这与中青年男性每天都忙于工作,忽视健康检查,不良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这样就让很多中年男性患上了严重的疾病还不自知,对女性而言身体健康意识更强,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因而猝死几率相对较低。
    专家提醒,作为家庭、社会的中流砥柱,中青年男性更应该学会用一种长远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要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除了定期体检外,一旦有不适也应该及时上医院检查。此外,应适度应酬,不要暴饮暴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减压。
    五种常见猝死的诱因
    通常没有无缘无故的猝死,猝死一般是在原有心脏病的基础上由一些诱因促发而成的。猝死的原因有哪些呢?调查显示,50%的人受访者认为情绪的大起大落、意外的打击等精神心理因素是引发猝死的诱因之一;25%的人认为剧烈运动、强体力活动、斗殴也会导致猝死;其余25%的网民在常见的猝死诱因上选择了急性感染。除此之外,特殊情况下的轻度外伤,暴饮暴食也会导致猝死。
    专家指出约有75%的猝死都有一定的诱因。诱因有许多,常见的有以下五种:
    1、精神因素:持续过度紧张疲劳、大喜大悲、大惊大喜
    精神压力,睡眠不足,可导致动脉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过度的兴奋和惊恐会造成心跳加快直至猝死。
    2、剧烈运动、强体力活动、斗殴及性生活
    运动过量可伤身体,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心脏负荷骤增,致心脑血管意外性猝死。
    3、外伤或感染 
    一般是指轻微的外伤或感染而言。它们虽然不能直接致命,但可使原有病变恶化,进而导致死亡。轻微的感染能使患者的抵抗力再度降低,促使原有潜在性疾病发作或加重而猝死。
    4、暴饮暴食
    诱发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致急性胃扩张,可通过迷走神经兴奋而促发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律紊乱。
    5、寒冷
    寒冷很容易导致心血管痉挛,对于心脏病人来说,可能诱发大面积心梗,导致猝死。
    警惕猝死的前兆
    人们一提到猝死,总以为是在“毫不征兆”的情况下发生的。专家指出,猝死虽然非常突然,但并非无迹可寻。猝死者在事发前会有先兆。能否捕捉到这些“蛛丝马迹”,往往是救命的关键。据调查显示,55%的人认为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消失是猝死的前兆,25%的人认为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反射消失是猝死的前兆,只有20%的人会认为显著疲倦感、心悸、呼吸困难也会是猝死的前兆。其实猝死前的症状有许多,以下是猝死前常见的症状表现:
    1、显著疲乏感,心悸,呼吸困难。
    2、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消失。
    3、面色苍白、紫绀,身体抽搐。
    4、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反射消失。
    只有了解猝死前的症状,我们才能做好及时的预防和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