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保健 > 健康提醒

何时才能驱散三聚氰胺的阴霾?

何时才能驱散三聚氰胺的阴霾?

2008,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爆发,无数个孩子和家庭的乳制品安全受到威胁。紧随其后的是食品安全与乳制品行业的严打整顿。2009年,当结石宝宝的索赔事件尚走在漫漫征途中时,三聚氰胺又卷土重来。从上海熊猫炼乳、陕西金桥乳粉到辽宁“五洲大冰棍”雪糕,皆以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随后青海、山西等地也相继查出了问题奶粉。三聚氰胺如同驱不散的阴霾,笼罩在乳制品行业本不明朗的天空上。
    何以三聚氰胺能如此明目张胆的卷土重来呢?其背后原因何在呢?调查结果显示,80%的网民认为其原因有多方面,而绝不是简单的企业利益与政府管理失责。三聚氰胺再次现身,乳制品行业的梦魇重现,百姓的健康权益何在?
    企业为追逐利益,商人的黑心胆大超乎想象!
    三聚氰胺事件发展至今,从最初到冰山一角到现在的铺天盖地,才知道企业为追逐利益置百姓性命于不顾的这种道德良知丧尽的做法早已是家常便饭。“在原奶里面添加东西由来已久。”多位业内人士对早报记者表示,奶源失控已是多年顽疾,最终酿成今日的恶果。
    就乳制品而言,牛奶和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主要是因为它能冒充蛋白质。食品都是要按规定检测蛋白质含量的。要是蛋白质不够多,说明牛奶兑水兑得太多,说明奶粉中有太多别的东西的粉。 但是,蛋白质太不容易检测,生化学家们就想出个偷懒的办法:因为蛋白质是含氮的,所以只要测出食品中的含氮量,就可以推算出其中的蛋白质含量。因此添加过三聚氰胺的奶粉就很难检测出其蛋白质不合格了,这就是三聚氰胺的假蛋白。
而在伴随乳业复苏、奶源紧张的现实情况下,被称为“伪蛋白”的三聚氰胺就在此时被派上了用场。三聚氰胺能带来表面蛋白虚高效果,并且作为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掺杂后不易被发现。于是企业借此实现利益的“丰收”。
    政府监管不力,忙于治标疏于治本!
    在那场大规模的全国性围剿之后,曾以为从此远离的“三聚氰胺”到如今却仍是一个梦魇。业内专家王丁棉认为,一批当时处于生产与终端之间的中间领域的问题奶粉并没有被给予足够的监管。监管不力是上一轮三聚氰胺肆虐的深层原因,监管不力又直接导致这一轮势态的抬头,显然是监管者没有吸取足够的教训。
    是的,奶商、经营者中有人坐牢,有人掉了脑袋,表面看,惩治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资本逐利不惜甘冒上断头台的风险”的语境下,刑罚虽有不小的警示作用,但从来就不曾堵住过“逐利风险”的口子。在治理违法经营的问题上,惩治违法者属于治标,“死后验尸”;堵住监管漏洞的前置性手段才是治本。恰恰因为严于治标,疏于治本,才导致了三聚氰胺之类的问题频发,以及今天的卷土重来。而体制内对失职官员问责上的爱护有加——演一场戏,打发打发舆论,则不仅是疏于治本,说得不好听,令人怀疑的是有没有治本的决心与诚意。那么今天三聚氰胺的卷土重来,绝对是对畸轻的行政问责的严厉报复。
    三聚氰胺影响深远,国产品牌乃至乳制品行业危机重重
    企业在生产的乳制品产品中或多或少都含有三聚氰胺,这似乎暗示了在原料奶中加入三聚氰胺已是行业的“潜规则”,由此所暴露的不仅仅是企业道德沦落,进而引发的是消费者对国内乳业的信任危机。而现在究竟哪个品牌的乳制品才是安全的呢?消费者目前如何选择乳制品呢?调查显示,在我们所列举的乳制品榜单中,80%的受众将票数投给了洋品牌,而历经三聚氰胺洗礼的国产品牌中,蒙牛、伊利等仅有少数的票数。尽管在产品质量上,洋品牌面临和国产品牌同样质量危机问题,可是消费者还是将自己的选择投给了洋品牌。其间原由值得深思。
    如何消除消费者的顾虑呢?政府、企业以及媒体都不能缺席,而科学的知识普及更是必不可少。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企业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良知,媒体提升信息流通的透明度而公众提升自我的知识科学性,如此才能促进健康安全的良性发展。由此看来,国产品牌的重生还困难重重,而我们的食品安全道路更是漫长而艰辛。
    但愿三聚氰胺的阴霾能早日散去,但愿我们的下一代能放心的喝上健康的乳制品。食品安全,任重道远。
 以上内容来自寻医问药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