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保健 > 健康提醒

保养脾胃首先要"乐胃"

保养脾胃首先要"乐胃"

新华网上海频道11月27日消息:胃痛、胃胀、反酸、嗳气、呃逆,90%以上的人在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遭受到脾胃带来的不适。脾胃是人重要的消化器官,它是人们吸收营养物质的第一道程序,由于每日我们都要吃东西消化食物,因此脾胃每天都要辛苦的工作。如果吃得不适当,吃多了就会给脾胃增加工作量,吃的太辛辣了就会刺激到脾胃。脾胃不好,消化不好,吸收营养就不好。中医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所以我们一生都应该把好好养护脾胃作为一件大事,经常呵护它,时时关心它,才能伴我们一生吃得香、活得好。

上海市名中医王庆其教授指出,事实上脾胃不好的人相当多,其并不比心脑血管病患者少,但由于它并不像心脑血管病那样会引起威胁生命的严重的突发事件,是个可治的病,因此反而被人们所忽视。临床中由于很多人在第一次发作脾胃病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去根除,只是症状减轻或者无症状了就停止用药,再加上平常不注意科学养护,所以很容易使之变成慢性病。在这里要强调"脾胃保健很重要,不可马虎视之。"

预防脾胃病从三方面着手

1、防寒

王庆其教授说,季节交换时脾胃病特别易发作,尤以秋冬季节交换时发作厉害。脾胃从中医角度说,脾恶湿,胃喜欢润燥,对寒碰不得。由秋天到冬天,天气从凉变成寒,湿寒易刺激到脾胃,而且当气候变化快,忽冷忽热,湿度比较高,气压低,更让脾胃不舒服。这时候脾胃被折腾得难受就开始抗议,胃痛反酸一系列的脾胃病症状就都来了。这季节临床上看到的一些病人都是舌头腻、舌头白,这就是体内湿寒的表现。

因此秋冬预防脾胃病首先要在季节转换的时候注意胃部的保暖。感到冷了就要多穿件衣服;中午瞌睡的时候肚子上盖件东西;骑车的人最好穿拉链的衣服不要穿纽扣的,这样可以防止漏风。

2、饮食防寒凉

脾胃病发生的第二个原因是和饮食有关。现在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脾胃病的人,特别是胃寒的人大闸蟹要少吃。王教授说,最近看到临床上很多脾胃病人都是吃了大闸蟹后胃痛发作。还有吃大闸蟹的时候一般都要蘸醋的,醋是酸的,胃酸多的人,如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溃疡病都是胃酸偏多的,醋一吃反酸加强,脾胃病发作。另外,现在柿子也上市了,柿子也是比较寒的,很多人吃了也会胃痛。

因此这个时节要讲究吃,特别寒凉的东西一定要少吃,除了上面所说的大闸蟹、柿子外,香蕉也是寒凉的,吃多了会引起腹泻,也要少吃。冰冻饮料及食物这个季节就更不要吃了。饭菜都宜温热,不要太凉。

具体到个人,胃酸多的人酸的、甜的、辣的、糯米的都要少吃,这些都会增加胃酸分泌;胃癌前病变的人,如胃粘膜出现异型增生和肠腺化生,腌的东西少吃。胃胀气的人豆制品、甜的、面食这类产气食物要少吃,特别是豆浆容易产气。

另外饮食要做到"三荤七素,营养均衡。多吃果蔬,样样都吃。七八分饱,戒烟限酒。"这样脾胃的健康就有保障。

3、调养心情

王教授常说"胃肠是情绪变化的晴雨表。"脾胃病是否发作的原因还和情绪有关。中医有"因郁致病"、"因病致郁"的说法,长期的情绪不好可以引起脾胃病,脾胃病也可以影响人的情绪。

日常中我们都会发现,心情舒畅时饭量都增加,心情郁闷焦虑烦躁胃口就不好了。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因此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有不快乐的事情要学会宣泄,不要郁积在心里面,伤了脾胃,伤了健康。

冬令进补,首要"胃喜为补"

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曾说过"胃喜为补。"王教授指出,正如叶天士所说的,进补首先要胃喜欢。胃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上海话"乐胃"就显得非常形象,吃下去舒服的叫乐胃,胃开心了,营养容易吸收;吃下去胃不舒服的叫不乐胃。吃补药也一样,吃下去胃喜欢的就补得进,胃不喜欢的就补不进,这就不乐胃了。

王教授曾诊治过一个吃补药吃得不乐胃的病人。这位患者由于买到打折的高丽参非常开心,要好好地给自己补补身体。但是高丽参比较温热,一般来讲一天一克左右,但他认为要补得好点就要多吃点,于是一天就吃六克。这样吃了一个月后,嘴烂口碎,舌头血红,满嘴的溃疡。结果在医院里住了一个月,得不偿失,这个就是不乐胃了。一方面是超量了,另一方面是单味药,无法达到阴阳平衡。

一般来说,吃补药不乐胃有两种情况,一种可能药不对,对脾胃有妨碍的;第二个可能是体质,同样是脾胃病,也有寒热虚实之分,如果不讲寒热虚实,不辨体质阴阳,就开始补,一贴药吃下去,结果就可能造成胃难受了。补药如黄芪、党参、西洋参、高丽参,吃了以后容易阻碍脾胃的气机,中医有句话是: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补的不得当,枢纽被堵塞,就会食欲减退,或者上火(口舌生疮、痔疮发作,大便秘结,裂肛),或者吃了以后胀气。

补药都吃到胃里面去,胃这关没过副作用都出来了,更谈不上补五脏六腑了。

所以吃补品、吃膏方都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即便是单味药也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补。只有科学进补,才能兼顾到脾胃的喜好,从而矫正体质偏差,治疗慢性病。

养生贵在识度和守度

中医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它实际讲的是中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强调养生治病要讲究度,把握度。

养生贵在识度和守度。无论是治病用药还是吃膏方,喜怒哀乐或者饮食运动,都要讲究一个度的。

1、饮食之度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活到100余岁,在那个时代人类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他能活这么久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提出:吃饭应该是"饥中饱、饱中饥"。肚子饿的时候要吃,不要饿得太过分。现在很多人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吃饭而饿过头这是对脾胃非常大的伤害。而饱中饥就是说吃饭要七八分饱。可以说"为了生存必须吃饭,为了活得更长必须少吃。"

2、悲欢之度

人的喜怒哀乐要有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悲欢之度。

3、劳逸之度

中医强调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劳而不倦。休息、劳动不要超过常度,不能只劳作不休息,也不能只休息不劳作。

4、运动之度

有些人年纪大,运动量和运动项目超过了其的身体承受力这样反而不好,如有些人心肌缺血去长跑,这样反而加重了他的病,甚至可能要了他的命。

中医说"动而中节",就是说要掌握运动的度。

老人走路最好。王教授说"人生有二条腿就是为了走路的。"但是吃过饭后不能马上运动,要休息一下才能动。走路有几个好处,对脾胃的好处在于走路是胃肠的按摩,走路时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消化。年纪大有便秘的人,走路以后改善胃肠的血液循环,促进排便。而且走路消耗能量,肚子饿得快,胃口就好了,增加消化能力。同时一边走一边顺时针揉腹更能促进消化和排便。

另外不同的年龄运动方式、时间、量要因人制宜。

曾有报道一位老人他在温泉水里泡了以后又立即到凉水里浸泡,说是为了让血管做运动,因为热了血管扩张,冷了血管收缩,一冷一热血管弹性就好了,可以防止血管硬化,但没想到这位老人当场就暴毙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由于年纪大的人动脉已经硬化了,血管壁已经是相当脆的了,这样血管一扩张再一收缩,脆弱的血管就爆裂,因此造成了老人的死亡。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年轻人血管韧性好,当然是可以起到血管的运动。所以说运动一定要因人制宜。

5、房事之度

欲不可绝,欲也不可纵。绝欲和纵欲都是对*不利的,关键是把握一个度,过则耗伤肾精。

脾胃症状和实际病理情况不成正比

多年诊治脾胃病的实践经验告诉王教授:"胃的症状与实际的病理情况不一定成正比。"往往是自我感觉病很重的人,胃镜做出来只是一般性的胃炎。而自我感觉还好的人胃镜下是严重的萎缩性胃炎,甚至于胃癌。

有一位病人本来是陪一个老朋友来做胃镜的,朋友做好后他说自己的胃这两天也有点不舒服,也做个胃镜看看好了。没想到他的老朋友感觉自己很严重,胃镜下看到的只是一般性的胃炎。而他只是稍微有点不舒服的做出来却是胃癌。而且是恶性程度很高的胃癌。但是病人本身平常没什么特别严重的症状。

另有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以前也没感觉到不舒服,只是有两天胃稍有点不舒服,结果一查下来是胃重度萎缩性胃炎,属于胃癌前病变。老师说自己从来不喝酒不抽烟,饮食生活也都很注意的,一点都没觉得什么,最近只是有点点不舒服,没想到居然会这么严重。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王教授说也许是因为有些人病变生的部位不是在血管神经非常丰富的地方,有些人的病变是生在血管神经非常丰富的地方。再加上每个人对疾病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对疾病体验非常深刻,一有点不舒服就跑医院,还有些人马大哈,有点不舒服忍忍就过去了。由此造成了脾胃症状和实际病理情况不成正比。所以说有病要及时治,不能随便就认为自己没什么病或者说自己只是亚健康。一定要在做了详细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病变的时候才能说自己没病或者是说自己只是亚健康。所以每年做一次体检是非常重要的,脾胃有点不适的人做个胃镜检查也是很必要的,另外60岁以上的人应该要查查肿瘤的指标。

总而言之,脾胃好吸收好,身体就好。细心呵护脾胃,健健康康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