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保健 > 保健新知

专家带你了解血友病

专家带你了解血友病

每年的4月17日为“世界血友病日”。血友病为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其共同的特征是活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终身具有轻微创伤后出血倾向,重症患者没有明显外伤也可发生“自发性”出血。那么,血友病的病因是什么?临床表现都有哪些?如何鉴别与治疗?为此,寻医问药专家访谈特邀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血液科黄宁主任医师为广大网友介绍血友病的诊疗知识。

专家说::血友病主要的病因是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

1、主持人:血友病的病因有哪些?发病率如何?怎么分类?

黄宁专家:血友病主要的病因是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其发病率为5~10/10万(每10万人口中有5-10万病人),分血友病甲、乙和丙三型,以血友病甲较为常见。另外还有一种:获得性血友病甲,本病的发病率大约1.5/(10万·年)(每年每10万人口中新发1.5万病人),多继发于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围产期女性等,约半数患者无明显诱因,是在出生后机体与凝血因子结合并中和其活性或加速其清除的抗体。

2、主持人:血友病的临床表现都有哪些呢?

黄宁专家:本病的主要表现是,出血症状终生于轻微损伤或小手术后有长时间出血倾向,但血友病丙的出血症状一般较轻。

血友病甲和乙可在新生儿期发病,但大多在2岁时发病。

血友病甲出血程度的轻重与其血浆中的Ⅷ:C活性高低有关:活性为0~1%者为重型,患者自幼年起即有自发性出血、反复关节出血或深部组织(肌肉、内脏)出血,并常导致关节畸形;2%~5%者为中型,患者于轻微损伤后严重出血,自发性出血和关节出血较少见;6%~20%者为轻型,患者于轻微损伤或手术后出血时间延长,但无自发性出血或关节出血;20%~50%为亚临床类型,仅于严重外伤或手术后有渗血现象。

血友病乙型的出血症状及轻重分型与血友病甲相似,因子Ⅸ活性少于2%者为重型,很罕见;绝大多数患者为轻型。因此,本病的出血症状大多较轻。

血友病丙型较为少见,杂合子患儿无出血症状,只有纯合子者才有出血倾向。出血多发 生于外伤或手术后,自发性出血少见。患者的出血程度与因子Ⅺ的活性高低并不相关,有些患者的因子Ⅺ活性仅为1%,但出血症状不严重;而有些患者的因子Ⅺ活性虽为20%,却可有严重出血。本病患者常合并Ⅴ、Ⅶ等其他因子缺乏。

获得性血友病甲患者可以无出血倾向或仅有轻微的出血,也可发生致命性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腹膜后出血和颅内出血等。多数患者成年发病,很少关节畸型,男女均可发病。

专家说:血友病需要与过敏性紫癜、肝脏损伤等疾病相鉴别。

3、主持人:通过哪些检查可以确诊是血友病呢?和哪些疾病相鉴别呢?

黄宁专家:血友病甲、乙、丙实验室检查的共同特点是:①凝血时间延长(轻型者正常);②凝血酶原消耗不良;③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④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异常。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正常。

当凝血酶原消耗试验和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异常时,为了进一步鉴别三种血友病,可作纠正试验,其原理为:正常血浆经硫酸钡吸附后尚含有因子Ⅷ和Ⅺ,不含因子Ⅸ,正常血清含有因子Ⅸ和Ⅺ,不含因子Ⅷ。据此,如患者凝血酶原消耗时间和凝血活酶生成时间被硫酸钡吸附后的正常血浆所纠正,而不被正常血清纠正,则为血友病甲;如以上两试验被正常血清所纠正而不被硫酸钡吸附的正常血浆纠正,则为血友病乙;若以上两试验可被正常血清和硫酸钡吸附正常血浆所纠正,则为血友病丙。

用免疫学方法测定因子Ⅷ、因子Ⅸ、因子Ⅺ的活性,对血友病甲、乙或丙有诊断意义。

获得性血友病甲的确诊,必须进行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抑制物筛选和抑制物滴度测定。在专家共识中特别提出少数患者可以发生所有内源性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活性降低,这可能是由于抑制物消耗底物血浆中FⅧ所致的假象。将患者血浆进行一系列稀释后再检测相应凝血因子水平,FⅧ活性变化不大,其他凝血因子水平逐渐升高。

鉴别诊断:需与其它出血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脏损伤、鼠药中毒及狼疮抗凝物等疾病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