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大君教授等研究取得成果 首个上皮癌前病变分子分型标志物出现
近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邓大君教授与北大口腔医院刘宏伟教授、北京口腔医院孙正教授和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董广英教授合作,再次证明P16基因甲基化的确可作为口腔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癌变预测标志物,在肿瘤发生前2~3年就能够早期判断出这种癌前病变的癌变可能性,临床灵敏度62%,临床特异性76%。该研究成果的相关论文已于2015年3月25日在线发表在去年创刊的Lancet的姐妹期刊EBioMedicine上(doi: 10.1016/j.ebiom.2015.03.015)。
*80%的恶性肿瘤起源于上皮细胞,多从上皮异型增生这种癌前病变发展而来。然而仅有1/3的上皮异型增生会进展为恶性肿瘤,长期以来缺乏能够早期区分哪些上皮异型增生病灶会癌变的诊断方法。在北京市科委和国家973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支持下,邓大君教授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的流行病学相关性研究(包括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单中心队列研究、多中心前瞻队列研究)和培养细胞及动物模型因果关系研究,首次提出并最终证明肿瘤抑制基因P16的甲基化失活可用于早期预测口腔等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癌变能力。
邓大君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十年前首先发现了P16基因甲基化可能用于预测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癌变的现象(Clin Cancer Res 2004, 10: 5087-93;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五年后又发现P16基因甲基化与口腔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癌变密切相关(Clin Cancer Res 2009, 15: 5178-83);国际同行在肺癌和食管癌发生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Cancer Res 2006, 66:3338-44; Cancer Res 2009, 69:4112-5)。他们在研究肿瘤发生过程中P16基因甲基化失活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明了诊断用的P16基因甲基化测定方法(BMC Med Genet 2011, 12: 67; PLoS ONE 2012, 7:E35928),申报了国内外的发明专利保护。
邓大君教授与北大口腔医院刘宏伟教授、北京口腔医院孙正教授和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董广英教授合作,利用上述诊断方法开展了为期3年的多中心临床队列随访研究,再次证明P16基因甲基化的确可作为口腔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癌变预测标志物,在肿瘤发生前2~3年就能够早期判断出这种癌前病变的癌变可能性,临床灵敏度62%,临床特异性76%。他们的突破性发现为人类提供了第一个上皮异型增生癌变能力判断标志物,对这类癌前病变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减少过度治疗和预防恶性肿瘤发生上将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一天中有哪些保健养生的好习惯?一个人要怎样变得不浮躁?一天中有哪些保健养生的好习惯?
-
白领的通病,常抡胳膊 ——肩颈不再疼!当今社会属于大经济时代,体力劳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长久的“白领式”工作,于是长期面对电脑、坐姿不良引发的肩颈疾病的问
-
关于我国研发的新冠疫苗,您所关心的都在这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分别于3月17日和4月14日举办新闻发布会,会上权威专家解答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的相关信息。
-
痔疮是会呼吸的痛 治疗外痔用什么药?稍有不慎,痔疮这种讨厌的疾病就可能缠上任何一个人。不管男女,都可能中招。而且有“痔”不在年高,年轻人喜欢坐在电
-
得内痔吃药有用吗?直达患处,药效更直接!如今,得痔疮的人可不少,而在痔疮的种类中,得内痔的居多。想知道得了内痔怎么办,患内痔吃些什么药好,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内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