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保健 > 保健新知

科学运动防猝死 莫从健身走向丧身

科学运动防猝死 莫从健身走向丧身

运动员从“健身”走向“丧身”,给我们敲响警钟!事实上,运动猝死不仅发生在运动员身上,在现实生活中,因健身而猝死的事例也常见诸媒体和生活中。

如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就猝死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因此,我们不得不提醒人们,运动锻炼要讲科学,莫让健身之乐变成丧身之惨!

适当掌握运动量

运动量是指运动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它由强度、时间、密度及运动项目等构成。由于各人的性别、年龄、体质、健康状况等不完全相同,所以运动量也要因人而异。健身效果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运动量的大小。因为运动量过小,健身效果甚微。相反,如果运动量过大,长此下去就会超过*生理负荷的极限不仅达不到增强体质的健身目的,往往还会对运动者的健康有不利影响,甚至发生猝死。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运动量是否掌握得当,应以运动后的疲劳能够较快恢复为准。具体说,是指运动后经过一夜的休息,次晨仍然能以较好的体力和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并能再次轻松地参加训练或锻炼。放长一点儿说,本周运动锻炼所产生的疲劳,不会带到下一周。如果运动后所产生的疲劳到次日或数日后仍不能消除,就必须及时进行调整,减小运动量了。

此外,可以用某些指标来控制运动量。运动实践和运动医学研究表明,心率与运动强度存在着浅性关系和个体差异。心率一般可用计数脉搏代替,测量脉搏是最简便易行、且最能反映机体情况的一个指标。通常把最大强度时的心率称为最大心率。

运动强度以运动后的心率计算:

大强度≥最大心率×80%以上;

中等强度=最大心率×(60%~80%);

低强度≤最大心率×60%以下。

总之,掌握适当的运动量并持之以恒,才有利于保持比较理想的体力、精力及防病能力。因此,专家建议,每周3~5天,每天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活动,如快走或其他相当于步行6000步活动量的运动,就能达到运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