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保健 > 保健新知

四大“妙方”预防牙齿敏感

四大“妙方”预防牙齿敏感

吃口雪糕,牙齿突然感觉酸痛;吃块腌制的酸瓜,就出现“倒牙”现象;喝口热汤,牙齿感觉不适——这些症状被口腔医学界人士称为牙本质敏感症,已成为困扰中国公众的最普遍口腔疾病之一。据调查显示,20-60岁中国成年人中近三成人每天都会受到牙本质敏感的困扰,这种症状在人群中存在的比例在逐年加大,但却没有引起业内专业人士和民众的足够重视,而牙本质敏感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大大影响生活质量。

预防牙本质敏感的四大“妙方”:

牙齿遇冷热不适或酸痛(牙本质敏感)时应及时找口腔医生诊治;

不使用刷毛过硬的牙刷,避免刷牙过度用力;

减少酸性食物和饮料的摄入;

使用脱敏牙膏控制牙本质敏感,如4周后没有明显效果,及时就医。

专家也建议口腔医生在日常诊治中也要注意,牙本质敏感的诊断应排除龋病、牙劈裂、修复体折断、边缘渗漏、修复材料刺激、牙隐裂等引起的疼痛;要积极防治牙周疾病预防牙龈退缩所致的牙本质暴露;优先考虑脱敏治疗应告知患者牙周治疗可能产生牙本质敏感;使用脱敏磨光剂等有助于减少洁治后的敏感症状。

相关链接:

什么是牙本质敏感?

“牙本质敏感症”,民间有的地方称之为“倒牙”,指在遇到冷热酸甜等食物时所出现的短瞬疼痛或不适。国内外主要版本的口腔医学教科书给出的定义为:暴露的牙本质在机械、化学、温度或渗透压的刺激下,所表现的一种尖锐、短暂的疼痛或不适症状,发作时间短暂,随刺激结束而消失,并且这种疼痛不伴有其他牙齿方面的缺陷或病理状况。

强调牙本质敏感的存在,一方面是从流行病学的资料来看,这种症状在人群中存在的比例在逐年加大,但却没有引起业内人士和民众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是因为牙本质敏感的症状常是牙体组织缺损、牙本质暴露的先期表现,不予关注和干预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如酸蚀症、楔状缺损等,也可能由于继发微生物感染导致牙髓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