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保健 > 保健新知

心血管病与情绪有关

心血管病与情绪有关

心理因素会影响身体健康

有些人开始并没有患心血管疾病,而只是出现了心理障碍,但他不愿意对医生说他心情不好,于是他就告诉医生自己由于情绪不好引发的身体不适,由于目前有不少的医生并不是很清楚情绪疾病,所以就告诉他很正常,但他由于情绪问题总觉得自己有病,但又查不出来,于是就觉得是患了不治之症,他便开始重复的进行检查,还会花费许多的钱,这样长期以后就会慢慢发展为心血管疾病。

“气”出来的糖尿病

医学资料显示,因心理因素而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占总体人数的60%以上,如产生暴怒、焦虑、恐惧、悲伤等激动的情绪,使得血糖浓度升高,引起机体代谢功能紊乱。此外,高血糖促使其胰腺分泌胰岛素,使得疲乏的胰腺进一步受伤,从而使糖尿病者病情加重。

根据《健康周刊》——当心“气”出糖尿病一文指出,不良情绪对老年人的影响更大。当出现激动的情绪时,交感神经会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被最终固定,进而导致糖尿病。

“坏”脾气导致高血压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不良的情绪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有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更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当老年人受到严重精神创伤,出现愤怒、焦虑、仇恨等激动情绪时,很可能诱发血压突然升高,严重可引发脑卒中、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心肌梗塞、猝死等。

高度焦虑诱发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其典型的表现为胸闷、气急、疲惫无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许多医学研究发现,高度焦虑的人出现心绞痛发病率为低焦虑者的2倍。而许多的冠心病患者,就是由于不良情绪的刺激而出现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导致突然死亡。

心理因素会不会加重心血管疾病?

心理产生障碍以后对身体也有影响,而身体发生疾病后也会影响心理,有心理障碍以后会出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等现象,这样思想负担会越来越重,就会影响身体,而身体疾病也会影响心理情绪,所以这两者是互相影响而形成的恶性循环,因此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来解决身体疾病。

人受到刺激后会通过大脑引起交感神经的兴奋,分泌一些物质,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后会引起心跳加快、脸色苍白、血压升高等,还会导致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的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