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闻康亲子 > 快乐宝贝 > 学龄前 > 安全

大半多动症孩子是家长误判

大半多动症孩子是家长误判

  “多动症”多由孩子家长定位

  “我的孩子从早上一睁开眼睛就一刻也停不下来,做功课也不专心,老师说他上课时注意力也不集中。他是不是患了多动症啊?”“我女儿玩起来像男孩子一样疯,不像其他小姑娘文文静静的讨人喜欢。婆婆说她一定是多动症!”

  上海新华医院儿保门诊副主任、心理学博士张劲松介绍说,在他每天诊断的二三十名所谓多动症儿童里,有大半在经过系列科学综合评价后被摘掉了多动症的帽子。但是,让张劲松感到不解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认为孩子患上多动症的往往不是医生,而是孩子的老师和家长。

  一位业内权威专家认为,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少数媒体夸大宣传;其次是老师的误解;再次就是少数老师的功利心理作祟。班级里多一个“坐不定”的学生,会给教学带来很大麻烦,但如果该学生被确诊为“多动症”,那他的成绩再差老师也不用负责了。

  乱贴“多动”标签易致心理阴影

  顽皮的孩子学习困难,难道完全是多动症在作怪?从医学角度看,这个因素被严重高估了,其实这类孩子的数量并不多。可是一旦这些疑似患上多动症的孩子被送进医院贴上“多动”标签,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

  杨先生读四年级的儿子很调皮,老师随口说他“多动症”,结果得了个“多动症”的绰号,同学的取笑甚至让孩子一度不愿去上学。尽管医生的诊断结论并不是多动症,只是注意力不集中,遗憾的是“多动症”绰号在孩子心中留下的阴影难以根除。

  此外,很多孩子还会因此产生“标签效应”。上海众多儿保专家指出,大人的评价如同一个标签,孩子常常会证实大人的评价是有根据的,就朝着大人评价的方向发展。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也就是说,有些孩子出现类似多动症的表现,是大人不经意间的评价“培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