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散养究竟是利还是弊
对孩子散养究竟是利还是弊呢?很多人认为散养得小鸡吃起来爽香可口,比家养的有味道,以此类推,在养孩子时也应该像小鸡一样散养,这样养出来的孩子才能独立,有主见,于是散养孩子又成了家长的追求,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散养究竟是利还是弊呢?一起看看。
现在很多父母看开了,放手了,什么都不管了:“我什么课外班都不给他报,让他快乐一些。我们是散养。”“我不给孩子立那么多规矩。”“我不过多地管束他,不能压抑孩子的天性。”“只要他快乐就好,我们不要求他一定如何如何……”不过,这些号称什么都不管的父母,细究起来,做不到“什么”都不管,甚至管得还不少。例如,见人要打招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学不迟到,等等。
父母管得多或者声明不管,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的,忽略了孩子是需要你管还是不管?孩子需要你管什么,不需要你管什么?很多崇尚散养的父母对孩子的完全不管,肯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带来伤害。
错过了从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关键期
我遇到过两例,求助者都是家庭经济上比较宽裕的孩子:一个男生,16岁;一个女生,18岁。他们求助的原因都是厌学,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就是不想去上学了。这两个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小时候,男生学过围棋、两种乐器、乒乓球等,女生学过钢琴、素描、陶艺等,都是他们自己提出来想学,父母才给报的兴趣班或单独请的辅导老师。后来也都是他们自己不想学了,父母听之任之,不学就不学了。
这应该是散养的理想状态吧?让孩子发挥天性,随心所欲。我们现在做个假设:当他们一时兴起,提出要学围棋或素描时,父母是花钱的那位,所以决定跟孩子立个“约定”:学习的目的、过程和时间,遇到困难时怎么处理,等等。从有兴趣、好奇,到真的潜下心来去学习、钻研,直至有心得,是挑战,同时也是训练一个人的过程。借由这个过程,一个人学会耐心,学会勤奋,学会在有瓶颈的时候如何去鞭策、鼓励自己,学会在有所得时如何不自满,继续保持好奇和探索,学会协调、安排自己的时间,收获“一分努力一分成就”的自信和快乐。从两三岁时搭积木、拼图到后来上学、学习才艺,到最后选择职业以及自己认为应该去做的事,这些都在一点一滴地进行。
小的时候,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容易转移注意力,容易放弃。此时,需要来自父母的“他律”,帮助孩子慢慢习得上面说的要做成一件事所需要的品质,逐步在10岁以后由他律变为自律。浅尝辄止,轻言放弃,不仅是虚度时间和浪掷精力,更重要的是错过了从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关键期,孩子容易形成任性而为、“想一出是一出”的习惯。
让孩子变得散漫、任性
还有一种散养是对纪律和社会规范的无视。散养的目的不应该是让孩子变得散漫、任性吧?这些孩子最终要长大,走上社会,若一直保有这样的行为习惯,谁会愿意当他们的同事、上司、下属?谁愿意与他们做朋友、谈恋爱?
在社会上受的挫折多了,吃的苦头多了,可能他们会变得收敛一些、抑制一些,但与自律—自我控制不同的是,他们的收敛是被动的,是因为失败和教训而不得不为之的。因此,他们不会满足,不会心甘情愿,会充满抱怨、失望、无奈、愤懑。他们是不成熟的,也是不自由的。
父母为什么会这样?
1. 出于自己的心结而散养。
父母对孩子过度散养,往往是其自身有些心结没有处理好:感觉自己从小到大处处被束缚、被管制,把自己的挫败和不得志归因于环境或他人的压制。这种被动忍受型的父母,会倾向于过度放手孩子的教养,甚至挺身而出,去反抗那些他们认为对孩子约束、压抑的人或制度,就像前面案例中的那位母亲一样。
我们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那是小时候的自己,带着未被满足的需要,倔强地拒绝长大。这个内在的孩子会时不时地闹起来争取他的利益,于是我们会在很多成年人身上看到他们不成熟、不理智的行为。
大多数时候,我们压抑着这个内在的孩子,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这两个孩子合体了。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大多是为了满足我们内心这个孩子的需要,而不是为了眼前的孩子。我们自己小时候需要疼爱,现在我们就过度疼爱自己的孩子;我们自己小时候需要自由,现在我们就会过度放纵自己的孩子。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的成长问题,要安抚好自己内在的孩子,让他长大,这样才能成为成熟、理智、客观的成年人,才能当好爸爸妈妈。
2. 拿散养当借口。
有的父母事务缠身,即便身在家中,也不住地打电话、发短信,运筹帷幄于沙发之上,咂摸回味于饭桌之旁,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教养孩子。这样的人如果事业还算成功,家里物质条件还过得去,就会觉得可以给孩子买到诸如家教、留学等条件;孩子有了这些条件,自动地就会有所成就、会做事了。他们都忽略了自己的“管”与“参与”,除了对孩子的指导,还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期待、被陪伴。
别忽视对孩子自控、自律的培养。
对于散养,我没有支持还是不支持的态度,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说法,不同的人对“散养”有不同的定义和做法。我强烈反对打着“散养”的旗号,放弃对孩子的教养责任。
1.关注孩子成为一个成熟社会人的过程中所应该有的一些能力。
例如做事情的条理、规划、耐心、毅力等行为自律,与人相处的关心、同情、友善、沟通互动等情感力。这些会影响到孩子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到他对自我价值的界定,终极影响是他对自己人生意义的判断,更不要说对他每时每天是否快乐、舒心的影响了。
2.做循序渐进的自我控制训练。
孩子很小就会自我抑制,但自我控制则是要心智比较成熟时才能做得到。
孩子的成长中哪些该管?
1.对孩子要有与其年龄相匹配的言行上的要求,例如要有礼貌、要讲卫生、要准时等。孩子将来的行为自律,有赖于一开始父母的“他律”。
2.可以不要求结果,但不能忽略过程。例如,不要求孩子必须考100分,但要求孩子主动、认真地学习知识。
3.对于孩子的错误一定要管。犯错误并不意味着孩子就是坏孩子,我们常常是在试错中明白了道理,学会了本事。所以,看到孩子的错误一定要管,不要丧失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至于什么是错误,每一个家长有自己的定义和标准。
4.要培养孩子的品德,基本的道德准则必须管!例如:诚实、善良、公义、尊老爱幼等等。
5.孩子提出了疑问和要求一定要管,不能拒绝或忽视。
6.如果有人反映了孩子的问题,无论是孩子的老师、同学还是其他什么人,一定要管。要调查清楚真相,再相应处理,而不要“护犊子”,或者否定别人的看法和意见。
7.选择散养的父母一般都有一套理论,或者“外国如何”,或者“我小时候如何”。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是否与你家的具体情境相符,是否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避免教条。
温馨提示:散养的孩子是独立性强一些,但是在散养过程中,家长并不是不管不问,而是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孩子进行散养,对于散养过程中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家长一定要全力制止,以免孩子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不能让散养毁掉孩子,毕竟孩子不是小鸡,养的好歹都是吃掉,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所以小编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让那些对孩子散养的家长能引起重视,争取让孩子在散养中越做越好。
-
从三个角度来探讨,为什么婆媳关系难相处现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每个家庭里面都是有很多的一些烦心事,而且家长里短的事情也是各种各样的,可是大家都知道生活中每个人都不
-
你知道影响婆媳关系的那些事吗你知道影响婆媳关系的那些事吗?婆媳关系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是家庭矛盾的焦点,没有一个婆婆能把媳妇当做姑娘疼,也没有一个媳妇能
-
亲人之间这些账不能欠这些事不能做亲人之间这些账不能欠这些事不能做吗?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可见亲人之间的亲情是多么的伟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有很
-
宝宝智力迟缓怎么办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家长无不感到欣喜和满足,但随之而来的是孩子的大脑智力相比和其他同龄孩子有很大差距,使之在分辩正常颜
-
节后暴饮暴食可以这样有效消脂节后暴饮暴食可以这样有效消脂吗?最近总是听一些朋友抱怨,短短的春节几十天自己巨人胖了十多斤,好不容易瘦下的肌肉有恢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