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治病可以信么
中国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流传下了不少具备传奇色彩的东西,这其中也包含了偏方治病这一点。“偏方”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概念,中医自古就有“小小偏方,气死名医”的说法。那么,偏方到底有没有合理性?看病能信偏方吗?
有些流传千古的偏方确实有着不错的功效,但还有部分偏方却是某些机构用来骗钱的幌子。“不想再打针吃药?没问题。找几个民间偏方验方,选择多,花钱少,同样派上大用场。”这是一本偏方类书籍的宣传广告,而类似的宣传并不少见。就在人们在信与不信之间徘徊时,却几乎每天都会有人因轻信“偏方”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让人难以取舍的偏方
“医生,我听说癞蛤蟆能治癌症,这是真的吗?”“大夫,我在网上看到桑叶能降血脂减肥,这有道理不?”……北京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医师李忠教授经常能听到病人这样的提问。他告诉记者,粗略统计,50%的患者在找他看病前,都尝试过一些“偏方”、“祖传秘方”等稀奇古怪的方法,病情不见起色,多数还越吃越糟。
其实,虽有研究说癞蛤蟆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但它毕竟是有毒的,杭州就曾有个54岁的癌症男子,因听信该偏方连吃三天癞蛤蟆,导致中毒身亡。而桑叶泡茶不仅减不了肥,过量食用还有刺激消化道等副作用。
近几年,以“偏方”为主题的书籍也赶上了全民养生保健热,美容、慢性病等内容均有涉及。一本名为《很老很老的老偏方》的书在今年5月才出版,但目前已高居当当网保健、心理健康类书籍畅销榜榜首。该书作者是位针灸科的主治医师,却对皮肤科、五官科等疾病开出了方便又“高效”的“偏方”,书中很多内容都是套用了现代医学,与书名并不相符。专家翻看着记者带去的这本书说:“打着‘偏方’的幌子吸引眼球。这种书就不应该让它出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家对偏方的立场大概可分成三类:第一是积极拥护者,身体不适先找偏方;第二是严重抵制者,将“偏方”直接与“不科学”、“忽悠”划等号;第三则是谨慎对待者,他们在“信”与“不信”之间游离,一般不会轻易使用。
到底什么是偏方?
李忠教授认为,中医意义上真正的偏方,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对特定人群有效的方子。偏方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是中医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它并不是中医治病的主流。
实际上,主流医学界对偏方并非一味排斥,甚至有个别偏方经过漫长的时空洗礼,由“偏”转“正”,被药企开发成药品走上了主流。比如,西瓜霜含片就是源自清朝名医顾世澄的一剂偏方;阿司匹林的诞生则与柳树皮能退热的发现有关。李忠认为,偏方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日常生活中总结的。如萝卜平气、艾叶驱蚊等等,这些是解决日常问题的小方法。一般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要视个*质、具体情况而定。
古书或民间流传的。此类偏方年代久远,且存在地域差异等问题,有些已被淘汰,但有些仍在发挥作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主任医师黄金昶教授就爱用古书上的“蜜煎导法”治疗便秘。而用麸子、乌头等治疗风湿病在南方会有效,到了北方则会“水土不服”。
商业炒作,纯属杜撰的。这几乎是目前广大百姓接触最广的,主要来自网络、书籍等宣传炒作。譬如有本肿瘤方面的偏方书籍,里面均是个案记录,却未见一个病理诊断报告、具体治疗过程,科学性无从谈起。
-
给宝宝用药基本原则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各种各样的疾病,但是出现疾病的时候肯定会选择一些药物的方式,可是在选择药物的时候应该要多注
-
你的这些做法,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性早熟性早熟是指女童在8岁前、男童在9岁前呈现出第二性征发育的症状,会给孩子从身体到心理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了解
-
宝宝发生便秘后如何缓解呢宝宝在很小的时候,为之身体是非常虚弱的,所以积极的加以补充各种饮食营养,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身体发育,但在其平时由于家长不
-
儿童用药误区 家长需警惕儿童的抵抗力较弱,经常会出现一些疾病,用药治病也是常有的事情,那么你知道如何正确的给孩子用药么?给儿童用药是有一定的原则
-
儿童安全用药三要诀 药量要算好儿童的抵抗力较差,容易出现疾病威胁,必要的时候我们需要用药治疗,但药物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的,如果不能做单安全用药,那么会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