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乳制品中的非法“加料”

警惕乳制品中的非法“加料”

   乳及乳制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乳制品消费量逐年提高,“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成为我国许多家庭消费乳制品的原动力。但我国乳制品中经常出现一些非法添加物,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

  据了解,在乳制品中添加非法添加物,其目的有:在牛奶中掺水,增加牛奶比重、蛋白质含量等指标至正常范围;加入低成本物质,赚取不正当利益;防止牛奶变质,或掩盖牛奶的不良气味等。

  目前,我国乳制品中的非法添加物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六类:

  1.电解质类

  常见的有中性盐(如食盐、硝酸钠、芒硝)、弱酸弱碱性盐(如碳酸铵)、强碱弱酸性盐(如碳酸钠、碳酸氢钠)及其他盐类(如明矾、石灰水)。加碱后的牛奶不仅滋味不佳,而且腐败菌生长的同时会产生某些有害物质,同时也会破坏牛奶中的维生素,对饮用者健康不利。

  2.非电解质晶体类

  这些物质是指在水中不发生电离、以真溶液形式存在的小分子物质,如尿素、蔗糖等。

  3.胶体物质

  一般都是大分子液体,以胶体溶液、乳浊液等形式存在,如米汁(米汤)、豆浆等。

  4.防腐剂、抗生素类

  指具有抑菌或杀菌能力的物质,如各种防腐剂(甲醛、硼酸、水杨酸、双氧水等)、农药(如敌敌畏等)、抗生素(如青霉素等)。防腐剂、农药一般掺入量少,因为会引起中毒,危害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