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育孩子预防校园暴力

怎样教育孩子预防校园暴力

怎样教育孩子预防校园暴力呢?小编曾经看过一部港片,讲的是社会小流氓欺负学生的故事,让小编感慨社会的变迁,一直以来,我们眼中的学校是一方净土,学生们在这里团结友爱,努力学习,曾几何时,辱骂殴打、强迫脱衣、拍摄裸照、持刀威胁……这些触目惊心的细节很难想象是发生在学生之间,很难想象这是一群娃娃们干的。今天我们就看看如何教育孩子预防校园暴力:

对于校园欺凌,能不能变“事后治理”为“事前预防”呢?小编以为,除了法律兜底“堵漏洞”,老师和家长大有可为,那就是教给孩子敬畏,让他们心存敬畏、学会感恩。

“无所敬畏”,是校园暴力思想根源

一份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是滋生*人犯罪的温床,如不及时阻止、教育或惩治,这些年幼的孩子难免走上歧途。70%的数据也从侧面证明了遏制校园欺凌行为的必要性。

校园暴力,说起来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学校教育过分重视分数、成绩,而忽视对孩子的德育,也包括现在社会舆论中“暴力文化”内容过多、社会风气戾气过重、氛围过浓,还包括家长言行的潜移默化以及独生子女的抗挫力、抗压力较差等因素。而对校园暴力行为的管教执法力度不够,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这需要各方共同发力,单靠学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学生间竞争引发的;与同学相处不和睦,也容易成为受害者;不被关注者,要么容易伤人要么容易受伤害。进入初中阶段,孩子们也进入心理断奶期。也就是说,孩子主观上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见解,但又依赖父母,容易出现矛盾心理。其实,这些都是青春期成长必经阶段。”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律师李华说,“日常摩擦、钱财纠纷、情感纠葛和偏激心理等,都是引发暴力事件的主要诱因。”

敬畏生命:保护生命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务

而当下的校园里,正是因为学生之间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发生矛盾时就不顾同窗之谊、师生之情,敢于对同学或老师痛下狠手。

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务。生命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三方合力。无论学校、社会还是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将之作为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要让孩子懂得,尊重生命是对自己生命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就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理性面对与同学、其他人的矛盾和冲突,切勿因为一时不顺眼、一时不顺心就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学会适时容忍,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每个孩子都要时刻敲响“敬畏生命”的警钟,不对生命说“不”,也不因为自己一个不经意的挑衅做出让自己遗憾终生的行动。

敬畏规则,没有批评和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多年来,与知识教育相比,我们的规则教育严重缺失。虽然有《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但内容相对简单,宣示性的内容较多,且缺乏对各种情形后果模式的设定。

同时,仅仅寄希望于刑事处罚或严厉处罚是不够的,这是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化。基于*人的特殊性,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应该从更长远着手,推行规则教育。除此之外,在学校中,越来越多的老师“不敢”轻易批评学生,“不敢”指出学生在行为规则上的错误。而规则意识正是在不断矫正错误的过程中被强化的,没有批评和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对一些家长来说,也需要改变对学习成绩的过分强调,提高对子女规则教育的重视,不能把这一责任全部推到学校。总之,应该通过建立一套行为规则及其教育体系,激励家庭、学校和社会承担应有的教育责任。

此外,在校园欺凌案件的应对上,还应该建立起由学校主导、家庭和社会充分参与的、针对校园欺凌的信息系统和反应方案。由于校园欺凌事件涉及到较多学生,在案件的处理上,学校应该占主导,同时应该赋予学校一定的惩戒学生的权力。在目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框架下,对一般的校园欺凌行为,有必要找到一些合适的、有效的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的措施,让学生更有规则意识、校园更安全。

敬畏法律,避免陷入“因不知法而犯法”的困境

我国目前对校园暴力事件尚无专门性的法律法规,校园暴力事件在被发现后通常都不按犯罪处理,施暴者一般就是承受学校的处分,最多被公安机关治安处罚。施暴者的违法行为得不到相应惩罚,导致当前校园暴力事件屡禁不止。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长袁贵仁表示,教育部现在最大的压力是学生的安全问题。在和教育部的同事们说起近年频发的校园暴力案、欺凌案时,袁贵仁直言很“痛心”。如何抑制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也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甚至有多位两会代表和委员表示,我国应尽快出台反校园暴力法,对校园暴力案件进行严惩。不过也有人表达了不同意见,认为*人不适宜过早用刑法约束。

校园暴力事件近年频发,而且施暴者呈低龄化趋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石定果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现在的家庭教育偏重突出孩子个体的独占性,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陷;二来学校教育太注重成绩而忽视了道德培养,造成一些孩子的是非观念模糊;此外,影视剧、网络上的大量不良信息,也在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石定果建议,首先是调整青少年教育的标准,不以学历、分数作为教育评价的标准,形成社会共识,全社会共同参与,重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尊重他人、敬畏生命的思想培养。此外,还应在法律方面对此类行为加以严惩。对于青少年严重犯罪,应对监护人也做出连带处罚。

温馨提示:看完以上的内容概述,然给我们明白了,作为老师、家长,有责任让孩子有知而有畏,要让他们有所敬畏,敬畏生命、敬畏规则、敬畏法律,正是因为孩子,无知往往会无所畏惧,做事往往不计后果,才出现众多的校园暴力事件。小编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我们要教育孩子常存敬畏之心,常怀感恩之情,做事讲规则,行事知礼让。暴力伤害事件远离校园,还孩子一份学习的校园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