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输血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输血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王相华主任医师

内科山东省立医院

输血并发症通常指输血反应,一般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低温反应、溶血反应、输血后紫癜、过敏反应等情况,通常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预防及处理。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此类反应通常在输血后短期内或输血过程中出现,一般会持续1-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表现。为预防该情况,需要采用经过严格消毒处理的医疗器具,患者在输血前通常还需要接受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在该情况出现后,应及时放缓输血速度,必要时需要停止输血,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来抑制致热物质合成,进而退热。
2、低温反应:如果患者大量输入刚从冰柜中取出的血液,可能导致体温异常下降,引起低温反应。因此,可以先对血袋进行适当加温,患者还可以使用毛毯、热水袋等物品来温暖身体。在低温反应出现后,亦可以使用上述物品来进行保暖,必要时需要将血液加温后再输注。
3、溶血反应:如果患者体内输入了血型不合的血液,可能引起溶血反应,使患者有头痛、呼吸困难、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因此,在输血前患者应将自身信息充分告知医护人员,必要时需要接受血型检验,在医护人员核对信息时患者应充分配合。若发生溶血反应,要立即停止原有血液的输入,可输入血浆或同型新鲜全血来避免或纠正休克。
4、输血后紫癜:该现象是在输血后出现的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且通常是暂时存在,可引起头痛、胸痛、皮肤出现瘀斑或瘀点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休克。为防止出现该情况,通常需要尽可能避免或者减少输注血小板及含有血小板的血液制品。如果已经出现此类情况,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等药物进行治疗,以抑制机体免疫,进而缓解症状。
5、过敏反应:此类反应通常在输血后迅速发生,考虑与免疫异常、血型不合等因素相关,可使患者出现皮肤瘙痒、咳嗽、支气管痉挛等症状。因此,在输血前需要明确血型是否相匹配,并且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状态。如果已经出现上述反应,需要减慢甚至停止输血,同时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此外,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盐酸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片等药物进行抗组胺治疗,以改善不适症状。
为尽可能地降低以上情况的出现概率,患者应选择正规医院输血,切忌在不正规的机构输血,以免损伤机体。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