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褐色斑块伴水疱状,可能是肥大细胞瘤

皮肤褐色斑块伴水疱状,可能是肥大细胞瘤

熊英副主任医师

肿瘤科中日友好医院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儿童出生后出现褐色斑块未见瘙痒肿痛,经损伤刺激,皮肤斑块处伴发水疱,表面皮损为浸润状。病理组织检查见真皮层肥大细胞增生,结合体格、实验室及病理检查结果,综合诊断为肥大细胞瘤。经过一个月的药物治疗,表面皮损症状得以消退,后续未见复发。该病有一定自愈性,建议患者做好皮肤护理工作。

【基本信息】性别:男,年龄:4岁

【疾病类型】肥大细胞瘤

【就诊医院】中日友好医院

【就诊时间】2021/3/1

【治疗方案】赛庚啶片+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

【治疗周期】一个月

【治疗效果】皮损逐渐消退,后期随访未复发


一、初次面诊
一位女士牵着一位孩子来到我们诊室,这个小孩叫洋洋,经洋洋妈妈说明,洋洋在大约八个月的时候,皮肤出现了褐色的斑块,但没有瘙痒、肿痛等症状,也就尚未在意。前些日子带洋洋去草坪散步,不小心跌倒后,发现斑块部位长出了个小水疱,有轻微的瘙痒感,这才发觉不对,赶紧就医。经了解,洋洋家里并没有遗传性皮肤疾病,近期也没出现过发热、恶心、腹泻、胸闷等症状,可排除荨麻疹的情况。经初步体格检查,洋洋右侧手臂可见高于皮肤表面的水疱状,有轻度浸润感。一般来说,因外界刺激引起的水疱可考虑为幼儿多发的肥大细胞瘤,遂告知洋洋妈妈配合我们进行实验室及知组织病理检查,以便明确病症情况。
二、治疗经过
实验室检查患者的血、尿常规均无异常,但皮损经病理学检查真皮浅层及中层可见大量圆形、卵圆形的肥大细胞浸润。结合甲苯胺蓝染色液的细胞结构观察显示,细胞质内有异染颗粒存在,因此,综合各项检测结果,诊断为肥大细胞瘤,这是肥大细胞增生症的一种常见情况。我告知洋洋妈妈,儿童发生该病多与细胞活素引发的增生有关,具有一定的自愈性质,大多数的孩子在青春期之前就可有水疱、丘疹、风团等皮损消退情况。临床对于该病以药物治疗为主,虽然洋洋皮损分布较少,但由于水疱伴有轻微瘙痒感,提示存在过敏反应。我建议给洋洋口服赛庚啶片这类抗组胺药物以改善皮肤过敏反应,配合短期外用曲安奈德乳膏,这种激素药物可帮助减轻皮肤瘙痒感。由于这些药物均为处方用药,故在开具药物后还提醒了洋洋妈妈,不宜擅自调整用药方案,平时应让洋洋远离粉尘、蚊虫等易过敏因素,注意皮肤防护。

(患者皮肤病理检查:真皮层见肥大细胞浸润)
三、治疗效果
在洋洋用药约一个月后,我通过电话联系洋洋及其家人过来复查。经病理组织检测,洋洋真皮层部位的肥大细胞浸润有所减轻,肉眼可见的皮损症状已逐渐消退,瘙痒感已经消失。在和洋洋妈妈沟通后,我了解到目前已消退的部位暂时没有复发的迹象。整体看来,洋洋的肥大细胞瘤症状已得以改善,病情得到了相应的控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做好日常的护理工作,我将如下事宜告知了洋洋母亲。
四、注意事项
我告知洋洋母亲,这类肥大细胞瘤发作多与外伤、感染、化学物质、精神紧张等因素刺激有关,刺激造成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继而形成皮肤表面的各种皮损。洋洋在早期出现的褐色斑块通常可自行消失,不过由于上次草坪损伤刺激,加重了皮肤细胞反应,故出现水疱且伴有过敏情况,一般用药就可以帮助恢复。不过,在后续应做好洋洋的皮肤清洁、心理疏导工作,适度补充富含钙镁及不饱和脂肪酸的芝麻、紫菜、海带等食物,可帮助降低肥大细胞兴奋性、活化肥大细胞膜,有助于稳定皮肤状态,预防肥大细胞瘤复发。此外,由于临床大多数婴幼儿的肥大细胞瘤属于孤立性表现,有着自行消退倾向,所以洋洋及其家属也不必过于担心,后续可以到医院接受每年一次的随访,及时复查。
五、个人感悟
肥大细胞瘤在婴幼儿群体中是比较多发的,主要表现为皮肤丘疹、风团、水疱等症,一般在孩子出生后半年就会发作,但大多数孩子都是可以随着年龄增长而自行痊愈的。家长们通常不必过于担忧,也可以到孩子前往门诊就医,治疗上一般是以药物缓解症状为主。婴幼儿的肥大细胞瘤主要以孤立性或多发性的皮损为主要表现,比如洋洋这样的孤立性肥大细胞瘤,通过口服与外用药物共同治疗,能够促进症状的消退,帮助恢复。但如果部分患者肥大细胞瘤症状较重,药物治疗效果不够显著的,还可以根据病情接受激光切割或手术切除的方式去除瘤体,能够达到不错的疗效。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