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反复便血后被诊断为管状绒毛状腺瘤,手术治疗是关键

反复便血后被诊断为管状绒毛状腺瘤,手术治疗是关键

高天副主任医师

外科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患者出现便血的症状后,以为是最近饮食不当造成的,便没有及时就医,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便血情况依然存在,为寻求治疗,来到我院进行治疗。经过肛门指检、肠镜检查后在降结肠部位发现两颗息肉,结合病理检查,确诊为管状绒毛状腺瘤伴腺瘤性息肉,手术治疗以后,预后较好。

【基本信息】性别:男,年龄:61岁

【疾病类型】管状绒毛状腺瘤

【就诊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就诊时间】2020/10/12

【治疗方案】手术治疗(腹腔镜下降结肠部分切除术)+药物治疗(头孢呋辛酯胶囊)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8天,出院两个月后复查

【治疗效果】便血情况好转,伤口愈合良好,无其他不适症状


一、初次面诊
患者是一名六十多岁的患者,最开始出现便血时,以为是最近饮食比较辛辣导致的,但一段时间后,患者依然存在便血的情况,为寻求治疗,来到我院。我对患者进行肛门指检,未发现异常情况,于是安排患者进行了肠镜检查。结果出来以后,在患者的降结肠内发现两颗息肉,大的直径约3cm的息肉,小的直径约1cm,为了明确息肉的良恶性,经患者同意以后,做了病理活检。其中大的检查结果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小的为腺瘤性息肉,于是以管状绒毛状腺瘤伴腺瘤性息肉收入我院并进行下一步治疗。

二、治疗经过
当患者听闻和瘤相关,就变的非常的焦虑,于是我连忙安慰患者,临床上通过手术切除以后,一般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一段时间后,患者心态逐渐平稳,并表示一定积极配合,于是术前完善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检查、腹部增强CT等,排除手术禁忌证的同时,也未发现肿瘤出现转移的情况。于是在入院后的第二天,患者在全麻状态下进行了腹腔镜下降结肠部分切除术,并安置引流管。术中患者的生命体征比较平稳,出血量比较少,手术花费时间为两个小时,过程比较顺利,术后给予头孢呋辛酯胶囊进行抗感染治疗。
三、治疗效果
术后第三天,患者肛门出现排气,于是给患者进食鸡蛋汤、豆奶等流质食物,促进患者的恢复,术后第七天,手术伤口恢复较好,未出现渗血、疼痛的情况。也没有出现便血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其他不适症状,于是拔除腹腔引流管,准予出院。出院两个月以后,患者到院进行复查,手术切口已经完全恢复,进行肠镜检查,未出现复发的情况,看着患者高兴的离开门诊,我的内心也感到非常的开心。
四、注意事项
患者此次手术比较成功,但考虑患者年龄偏大,疾病存在复发的可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患者应该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可以每半年到医院进行大便常规检测,每一年左右进行一次肠镜检查,一旦出现异常,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2.由于老人免疫力偏弱,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多吃一些瘦肉、苹果、牛奶等食物,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还能促进疾病的恢复。
3.患者在平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平时要注意休息,避免熬夜或者是过度劳累。
五、个人感悟
管状绒毛状腺瘤是起源于消化道黏膜上皮且同时兼有管状和绒毛两种腺瘤组织的良性肿瘤,大部分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但也可能像本案例中患者一样,会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不适症状。肥胖、代谢异常、吸烟、酗酒等因素都可能会诱发该疾病,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本案例中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以后,预后效果较好。但是患者在出现便血的情况后,没有第一时间就医,这是不可取的,对于任何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才是根本,因此,一旦患者出现不适,都应该积极就医治疗。
展开全部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