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如何看待四诊之末的切诊
中医诊断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式进行,切放在最后即四诊之末,并不是因为切不重要或者不准确,如上述所知,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核心,也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通过中医典籍来了解四诊之间的联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日明;按其脉,如其病,命日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日工。”《难经·六十一难说》说:“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从此,望,闻,问,切,神,圣,工,巧便流传下来。这样把切诊摆至最后,即四诊之末,但是并不等于说,切诊不重要。如上所述,四诊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是一个整体。
它们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紧密的联系性,是辨证的统一体。临证时,必须密切配合,四诊合参,才能正确的辨证,《索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这就明确地指出了,诊断的过程,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而综合分析,确定诊断的,不是单靠任何一种诊法而定诊断。中医四诊之望、闻、问、切,犹如西医询问病史和检查的视、触、叩、听,是接诊检查病人的一个顺序过程。不能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应当说都重要,缺一不可,临床上常常是色、脉、证合参考虑。例如肝病面色当青,脉弦,胸胁苦满等,便是色、脉、证相应。反之肝病面色纯白,为逆。又如虚寒下利,病久肉削,为正气大虚,这时脉应沉而无力,是脉证相合,为顺,若脉浮而大,为经气下泄,脉气上浮,经脉相离,是为逆,预后多凶。
中医经过千百年的沉积学术博大精深,四诊法作为中医精髓已经过千锤百炼,从古籍中不难看出,望闻问切对中医发展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相关文章
-
风湿病康复要注意什么?风湿病的患者要经常做按摩,能有效缓解风湿关节炎的疼痛感,能促进血液循环的有效环节关节的活动性,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够增
-
中医上说民间“九九”是什么呢天文专家介绍说,“九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杂节气。它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
-
脾虚的5个症状是什么呢脾虚是中医的一个术语,你了解过自己的身体器官吗?小编今天就为你讲解有关脾的知识。脾的功能是消化饮食,把饮食的精华运输全身
-
寒性体质的人如何通过中医治疗呢很多人经常会手脚冰冷,为啥会这样,其他人为啥么事呢?人类的体质有多种,如寒性体质,热性体质,平和体质等,他可能是寒性体质
-
刮痧可以刮哪些部位吧你了解自己的脾脏吗?你知道他的功能作用是什么吗?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承担着过滤和储存血液的作用。这用重要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