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补的时候你需要注意这些

进补的时候你需要注意这些

我们的身体并不是时刻都能够按照正常的轨迹这样一路走下去,我们肯定会经历病痛。病痛过后,我们的身体肯定会变得很虚弱,此时就需要进补。不过进补的时候需要注意很多事情。下面寻医问药中医频道就来为大家介绍运用补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辨明致虚的原因、部位、性质。有的放矢,分别采用不同的补法

虚证当补,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阴虚补阴,阳虚补阳,无可非议。但因药性皆偏,益于此必损于彼,因此,更应掌握气血阴阳之间的鉴别诊断。气虚和阳虚都属于阳气不足,都有面色苍白,食少神疲,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沉弱等症状,但气虚无寒象而阳虚则有之,即所谓“阳虚生内寒”。血虚和阴虚都属于阴血不足一类。都可以现眩晕、眼花、心悸、失眠等症。但血虚面色、唇口、舌质均呈淡白;阴虚面部、唇口舌质均呈红色;血虚一般无热象,阴虚则多见热象,即所谓“阴虚生内热”。为了进补不出差错,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作出属于那种虚证的诊断,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药补,以防止误补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2.辨明“邪正虚实”

“虚”是精气亏损而不足,“实”是邪气盛而有余。故虚是体虚,实是邪实。进补是补其虚,补其不足,无虚象和不足症状者就不需进补。但临床上往往是虚证中多夹有实,实中多兼有虚,真虚假实和假虚真实的假象,常常使人难以辨析清楚。某些虚症的征象还与实症无异,更应仔细辨认,如当补反攻,则可能造成病情逆变,病上加病。因此,对于病虽属虚,而用补法有所顾忌者,如欲补气而于血有虚,欲补血又恐其碍气,欲补上而于下有碍,欲补下而于上有亏,或其证似虚非虚,似实非实,则可择甘润之品,用平补之法较为妥当。

另外,运用补益药物时,即要注意“补其不足”,又要注意“补勿过偏”、“补而勿滞”。以脾虚为例,脾主运化水湿,为津气升降之轴,脾虚每兼气郁湿滞,所以补气勿忘行气除湿。还有,对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的患者,也当注意,如阴虚挟湿,或病邪尚未完全清除时,过早应用养阴滋肾补品,则助长湿邪,轻则病情迁延不愈,重则可能造成“误补益疾”,湿邪胶结的不良后果。正如古谚云:“药能中病,大黄圣剂;药不中病,人参亦鸠毒。”确是养生长寿铮言,极有道理。

3.防止“闭门留寇”

疾病的发生,是外邪侵人和正气不足所致。病邪犹如寇匪,常乘虚侵入*,故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病邪侵人*时进行补虚,虚虽然补了,但关了门将病邪留在体内,很难驱逐。若错用补虚而忽视了祛邪,往往造成病邪迁延不愈。因为许多养生抗衰老的药物具有了抗利尿止泻、止汗等收敛作用,服后不利于病邪从大小便和毛孔排出,“邪无出处”滞留体内必定要兴风作浪。因此,当邪盛体虚时治疗首当祛邪,不可贸然进补,若必须进补,也应攻补同用,扶正祛邪,以免犯“闭门留寇”之戒。

进补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认为自己身体虚弱所以需要多补一点,这样可能会导致营养过剩而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补法,不能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