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期即来 谨防暖气病侵袭

供暖期即来 谨防暖气病侵袭

很多地区还没有进入供暖期,一般在11月15号正式供暖,供暖之后,为了保持较高的室温,很多人都选择关闭门窗,但是过于干燥的环境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如嘴唇干裂,呼吸道疾病,干咳等,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暖气病,那么供暖之后该如何保健防病呢?

据介绍,冬季室温保持在18℃至24℃之间为宜,湿度50%至60%为宜。当空气湿度低于40%时,空气相对干燥,各种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采暖时应及时开窗通风,保持房间里空气的正常流通。专家提醒说,天冷更要以动治“冻”,不要“猫冬”。所谓以动治“冻”,就是要多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冬季体育锻炼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量。

近日,记者走访我市部分医院门诊时了解到,口唇干燥、咽喉肿痛、咳嗽等患者有所增加。我市中医医院接待了一位60多岁的这种类型患者,据患者高女士反映,最近一周以来她感觉自己不舒服,总是烦躁不安、鼻咽干燥、胸闷、头晕眼花、虚弱无力,不知道服什么药好。专家告诉她:这是典型的“暖气病”。

长期恒温 燥热易上火

“暖气病”并不是医学上的病种,造成“暖气病”的最大原因在于空气干燥,*水分丢失。正常情况下,*每天会蒸发掉约1000毫升水分,其中经皮肤600~700毫升,经呼吸道300~400毫升。供暖后,室内干燥,丢失的水分就更多,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心血管、泌尿系统等身体五大部位都会跟着“遭殃”。

进入冬季供暖期后,许多市民都习惯紧闭门窗,室内温度过高,空气流通不好。屋内过高温度和屋外寒冷气温形成强烈温差后,会使身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导致人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内热不适感,如烦躁不安、皮肤发紧、鼻咽干燥、胸闷、头晕眼花、出汗、血黏度增高、血压改变、尿量减少、虚弱无力等。这些都是暖气烘出来的“暖气病”,老人和孩子由于身体抵抗力较低,成为“暖气病”的高发人群。

产后的孙女士自从供暖后,每天早上起来都咽喉肿痛,时而咳嗽,由于处在哺乳期还不敢服药,在得知是供暖带来的影响后,她才放心。北方的供暖特别好,有的室内温度长期保持在28℃。长时间待在燥热的环境下,给*的黏膜组织带来不利影响,就会感觉头晕、嘴和鼻子发干,呼吸不顺畅,情绪烦躁,甚至嘴角干裂、牙龈肿痛、流鼻血、大便干燥,也就是俗话说的“上火”了。医院从“十一”开始每天都会接待“暖气病”患者,小孩流鼻血、老人身体脱屑是最常见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