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吃饭谈事情的古而有之

靠吃饭谈事情的古而有之

吃饭,是果腹,也是社交。调查显示,“饭局社交”是国人当前最为普遍的社交方式,事实上,靠吃饭谈事情的古而有之

饭局并非现代社会特有的社交现象,而是古已有之。与西方相比,中国更讲究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在饮食上表现为一大家子围着一大张桌子,大快朵颐。在朋友和同道之间,则是若干风流名士聚集一处,同饮醇酒共享美食,诗画也顺带交流了。如果谁不来,就是没把自己当圈内人,交流议事自然也不会有他的份了。这是古代饭局社交的雏形。到了宋代,饭局一词正式出现,饭局社交延续至今。

到了今天,饭局衍生出许多意义。办公室里搞不定的人际关系,到了饭桌上,借着推杯换盏,心里的疙瘩也就解开了;电话里、谈判桌上玩不转的客户,就着美酒佳肴称兄道弟,签合同也就指日可待了;此外,想升迁、想拉关系,也少不了酒桌做中介。

饭局社交依靠“自家人”的心理俘获人心。几个人往饭桌边一坐,脱下了古板的西服,解开了拘谨的领带,这种貌似毫无势利感的场面最令人放松。没有了谈判时的剑拔弩张和硝烟弥漫,最家常的气氛就会使人放松戒备。当然,也有些人就趁着这种气氛谋得了平时可望而不可及的利益。

有研究表明,在吃饭时,人更好说话。因为,人们通常会将愉快的感觉和正面的态度与美食联系在一起,如形容快乐时常用“像吃了蜜一样甜”等等。在心情愉悦时,人会变得更加通融,什么事情都容易谈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饭局社交。

知道了靠吃饭谈事情的古而有之,不过,饭局社交也是一把双刃剑,不能滥用。千万不要把饭局完全当成谋私利、拉关系和攀龙附凤的工具。这会让你一有事就盘算着请客吃饭,会损耗心理能量,容易心灵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