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副部长王军:鼓励开发各种健康保险产品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鼓励开发各种健康保险产品

8月19日,中国卫生论坛在北京开幕。众多专家汇集一堂,对中国医改的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进行讨论献言献策。新浪健康频道作为本次论坛的独家网络门户支持,将全程记录本次论坛的进程。以下为本次论坛的嘉宾演讲实录。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

王军: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非常感谢尊敬的陈竺部长和中国卫生论坛的邀请,使我有机会能够在这里向各位介绍我国医改的主要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与医卫改革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十分重要,也格外复杂。今天我主要从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的角度做一个扼要的简介。

一、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是这次医改所有经济政策的基石、精髓和总括。

经济政策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资源的有效配置,通俗地讲,就是解决医疗卫生领域的资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效果如何”的问题。它具体包括卫生筹资政策、政府投入政策、基建投资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卫生资源配置政策、财务会计政策等多项内容。

医改经济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实施的落脚点是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激励与约束的关系,最终达到“三大关系”的有机均衡。

此次医改创造性地提出了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一论断,改变了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过度注重公平和政府主导,在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又较多地关注效率与放开市场的基调,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从理论到政策的重大剖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决策,是正确处理上述三大关系、制定科学合理高效的医改经济政策的基石和指导思想,也是我国这次医改经济政策的精髓和总括。

二、我国医改中的主要政策

这次医改的经济政策与财政职能密切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财政投入政策、税收政策、财务会计政策。从财政政策制定的宗旨来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投入改革并重。一方面加大政府的投入,医改方案提出要建立一个机制、实现三个提高、支持五项重点。建立一个机制就是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2009年—2011年,各级政府新增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新增投入3318亿元。实现三个提高,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政府卫生投入用于需方补助的比重。支持五项重点,就是刚才陈部长和朱主任介绍的四个基本、一个试点,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也是一个基本,是探索出一条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路径。

另一方面,就是要转变投入机制,以投入促改革,实现有效的激励约束,提高制度运行的效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具体体现在:一要推行购买服务,变养人办事为办事养人,促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机制的转变。二要强化绩效考核,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医疗卫生机构及其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进行量化考评,并将考评的结果与政府投入相挂钩。三要健全财务会计制度,用有效的财务会计管理手段促进花好钱、算新帐、行纪律、提效率、建机制、促改革。四要完善税收制度,进一步完善鼓励和社会资本办医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各类医疗服务主体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市场整体效益提高,对非营利性和营利性的民办医疗机构,国家将对其营业税、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费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和支持。

第二个特点是供需双方兼顾。医改的8500亿元政府投入中,约有2/3要用与需方的补助,这些资金将使城乡居民直接受益。发展经济宜侧重于供方管理,发展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宜侧重于需方管理,因为需方的资金最终会流向供方,促使供方为获得更多的收入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第三个问题是突出三个基点,即保基本、强基层、打基础。这是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本着解决群众急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所做出的现实的选择。五项重点改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