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五部曲 教你如何来切脉
中医看病势必会有把脉,很多人觉得把脉很神奇,在那按按就能看出疾病来,其实这自有一套中医的理论在里面,下面中医专家就教你如何把脉。
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1.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
2.切脉的方法;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
切成人脉,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体。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如患者身体较高,医生三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则三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三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准确性。
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切脉时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度用力,在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度用力,在筋骨为沉取,名为按。根据临床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也可分部以一指直按的方法体会。
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称为三部九候。
3.寸口脉分候脏腑情况:寸口脉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部位,反映不同脏腑的功能情况,以寸关尺分候相应的脏腑,这是前人的经验,在诊病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在临诊时仍需全盘考虑。
4.切脉应注意的事项:
①医者须全神贯注,仔细按触,反复细心体验,防止主观臆测粗枝大叶,时间也不能过于短促(每次诊脉时间不应少于50秒)。
②注意内外因素对脉象的影响:如小儿脉较成人脉软而数,妇女数较男子脉细弱而略数,胖人脉较瘦人脉沉。夏天脉较洪大,冬天脉较沉小。剧烈运动后脉洪数,酒后脉数,精神刺激和某些药物也可引起脉象的暂时变化。
③有些人因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差异,脉不见于寸口部而于拇指腕侧处,称为反关脉,从尺部斜向手背,称为斜飞脉。
5.正常脉象: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
发烧注意什么问题?注意适当穿衣发烧会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适当穿衣,避免穿的太厚,否则会影响到身体散热,尤其是孩子发烧的时候,家长要注
-
经常性摸脉防止心脏病的出现当心脏病出现的时候,会引发出突发性的疾病,往往这样的疾病也是出现在老年人身上比较高的一种疾病,因此,对于能够预防心病出现
-
中医切诊都有哪些特点呢许多人们在进行中医治疗的时候,医生都会用切诊的方法进行诊治,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以及身体的一些其他部位来观察病情的发展,
-
如何为自己把脉看病 需要把的脉有哪些中医是一门很神秘的学问,方寸之间便能知人体的五脏六腑的状态。更神奇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简单的学习了解如何为自己把脉看病,
-
你的身体出现这些异常症了吗平时大家需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而且,很多的人平时处在亚健康状态,因此要注意学会一些看自己身体状况都知疾病的方式,并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