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痰瘀认识的历史沿革
1.1 中医对痰的认识
痰的理论溯源于《内经》,其时无痰饮之分,多称为“饮”、“积饮”、“汁沫”、“水”、“水湿”等。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太阳司天……湿气变物,水饮内蓄,中满不食。”至《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者”分“痰饮,溢饮,悬饮,支饮”四类,并提出“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本大法,奠定了痰证理论的基础。自朱丹溪又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临床上将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两大类,其形成原因多由于肺脾肾气化失常,津液不归正化,聚而成痰。其致病特点是:重浊黏滞,发病怪异,变化多端,易影响脏腑气血的升降运行而产生诸多疾病。
1.2 中医对瘀的认识
瘀,考《说文》曰:“瘀,积血也。”它既指血运失常和经脉中的凝血,也指离经之血凝结阻滞者。瘀血一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内经》称为“恶血”、“留血”、“凝血”。如《灵枢·百病始生》云:“湿气不行,凝血蓄里而不散。”瘀血的形成,由气虚或气滞不能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或寒邪客于血脉,使血脉涩滞,或热邪煎灼津液,血液凝结;亦可由内外伤伤及血脉,恶血内留,以及患者体弱,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所致等。其致病特点由于瘀阻部位和形成瘀血原因不同而异。
1.3 痰瘀互结致病
痰浊与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由于生理上津血同源,相互滋生,从而决定了病理上因痰致瘀的相互交结的格局〔1〕。其产生都是以脏腑气机失调为先决条件,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旺则津自化,气滞则津聚为痰。气机的不畅均可导致痰瘀互结为病。虞天明在《医学正传》中对此病机的阐述更明了:“气行脉外,血行脉内,相并同源,寒与湿搏之,则凝涩而行迟,为不及;热与火搏之,则沸腾而行速,为太过也。气得邪而郁,隧道阻隔,或溢或结,积久渗出脉外,气为血之乱,此阳滞于阴也,百病皆由此。”
2 小儿癫痫病因病机与痰瘀的关系
癫痫的发作病因颇多,归纳起来不外乎顽痰内伏、暴受惊恐、惊风频发、外伤血瘀等。但历代医家认为痰瘀与痫的关系最为密切。如朱丹溪指出:“痫证有五……无非痰涎壅滞,迷闷孔窍。”《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指出:“癫狂……乃气血凝滞脑气。”但细审之,小儿癫痫的发作多与其生理和病理特点有关。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在生理上有“二有余,三不足”之说,即心、肝常有余,肺、脾、肾不足〔2〕。《素问·六节藏象》云:“心为阳中之太阳。”就小儿而言,其体质特点为“阳常有余”,“心热为火同肝论”,所以在临床上心火易亢者多,心火亢盛,心神不宁,加之火盛烁津,炼液为痰,痰滞血涩,瘀阻不行,痰瘀互结,阻于心窍而致癫痫。小儿肝常有余,肝属风,若情志不舒,肝失其条达,郁而化火,极易聚津为痰,风邪与伏痰相搏,进而扰乱神明,闭塞经络,形成痰瘀互结,可继发癫痫。小儿脾常不足,肾常虚。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禀赋不足,元阴匮乏,相火妄动,煎灼津液,可致痰津瘀阻,阴阳气血不相顺接,上逆窍道,发为癫痫。正如《血证论》所云:“血在上,则浊蔽而不明矣。”
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协调于五脏六腑,如果脏腑气机逆乱,窍道不通,极易形成痰瘀互结。如上犯于脑,则会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等脑部功能失常的反应〔3〕。癫痫属于慢性脑部疾病,由于小儿时期的体质特点,以及心、肝、脾、肾等脏气不平,因此易有阴阳逆乱而发生癫痫。
相关文章
-
什么食物能止咳化痰?罗汉果可止咳化痰罗汉果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罗汉果泡茶喝能起到润肺的作用,能有效缓解咳嗽痰多的问题,百合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并且能有效缓解
-
四大偏方可以清除宿便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身体的保健方式,避免人体功能受到影响,平时也要注意合理的进行调解,同时,要注意中药治疗疾病
-
详细介绍丹皮的功效都有哪些?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定要注意合理的进行饮食,平时大家需要注意些一些常见的药材,比如是丹皮,很多的人对于丹皮的功效并不认识
-
祛痰有什么妙招 按摩穴位食疗相结合一般只要是咽喉有痰,能咳出来就会舒服很多,但是很多的人赔偿的时候一直咳嗽,就是没有痰,中医认为祛痰有什么妙招呢?下面我们
-
推荐几款治疗慢性咽炎的茶饮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患有慢性咽炎,导致慢性咽炎的原因有很多,急性咽炎没好完全落下病根,或者长期吸烟等原因都能导致慢性咽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