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瘀同治的角度试论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和应用

从痰瘀同治的角度试论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和应用

根据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在分析六味地黄丸及其丸中“三泻”的药物的基础上,提出“扶正袪邪,痰瘀同治”是六味地黄丸的组方原则,并结合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认为“本虚标实,痰瘀同病”是多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老年性的主要病机。

一、从六味地黄丸的组成看“扶正袪邪,痰瘀同治”组方的科学性

六味地黄丸(汤)(简称:六味丸)为古今医家所推崇之剂,近代对此方的应用和研究亦较为普遍。方出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决}),钱氏从《金匮》肾气丸减桂、附脱胎而成,为后世补剂之主方。此方历来认为“补中有泻,寓泻于补,为通补开合之剂”,亦为“三明并治之剂”,有熟地之滋补肾水即有泽泻宜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吁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药只六味,而有开有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故一直认为六味丸为三补三泻之剂,滋阴补肾之主万。明·赵养葵说:

“肾虚不能制火,此方主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此药也”。“自汗盗汗,便血诸血,失音水泣为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剂”并对“泽泻”提出了新的见解:“泽泻者非为接引诸药泻肾邪,盖取其养五脏,盖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五劳之功”。陈修园也提出了不同认识,他说:“六味丸补肾水,八味丸补肾气,而其妙,则在于利水,二方非补肾正药”并引证了仲景《金匮》中用肾气丸之条文总结论之“皆泻少腹膀胱之痰为多”。赵、陈二氏之论均崇仲景之旨而各有发挥,尤其赵氏,他引用王节斋之论:“痰之本水也,原干肾”。他说:“痰者,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为痰,则水沸为痰”并在《痰论》篇中引述了庞安常之言:“阴水不足,阴火上升,肺受火侮,不得肃降下行,繇是津液凝浊,生痰不生血者,此当以润剂,则痰自清矣”。又引“肾虚不能纳气归原,原出而不纳则积,积而不散则痰生焉”因此赵民最后总结说:“六味、八味丸中诸品,为水泛为痰之圣药”。而陈氏则认为“其妙在于利水”“痰之本水也”痰水异名同类,故二氏均为同一认识的不同说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