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精华:鹿身有“百宝”各显神通

中医精华:鹿身有“百宝”各显神通

很多人知道鹿茸是一味名贵的中药,其实鹿身上都是宝,除了鹿茸外,鹿油、鹿胎、鹿血、鹿肉、鹿筋、鹿鞭等也是很名贵的中药,可以防治多种疾病。

鹿茸:壮阳起痿是圣药

鹿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和马鹿等雄体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幼角。鹿茸入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味名贵的滋补强壮的中药。较系统地叙述鹿茸的药用价值的医药史料始见于《神农本草经》,里面载有鹿茸、鹿角和鹿角胶,并说鹿茸能“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生齿不老”。

中医认为,鹿茸味甘、成,性温。入肝肾二经。具有壮肾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之功效。用于精亏血虚,眩晕耳鸣,耳聋,滑精,腰膝酸冷,虚寒崩漏带下,不育,小儿发育不良,筋骨痿软,囟门不闭等。

现代研究发现,鹿茸有强壮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改善睡眠和饮食,解除疲劳,使血中的红细胞、血色素和网织红细胞增加。精炼制成的鹿茸精含有25种氨基酸,是一种良好的全身强壮剂,能使人精力充沛,提高工作效率。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和慢性苯中毒引起的血液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还能促进钙的吸收。骨的生长发育以及增强心脏、肌肉的功能。鹿茸的性激素样作用能促进性功能,起到壮阳振痿的作用。

鹿油:通乳疗疮养脾胃

鹿油,俗称鹿凝脂,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脂肪油,加工过的鹿油一般为白色或微黄的半透明膏体。

功效:祛风润肺,解毒消肿,益胃下乳,润肺美肤,祛斑,祛痘,可用于产后乳汁分泌不足,乳房肿痛,哮喘等。

鹿凝脂最早出现在我国唐朝《新修本草》(公元657-659年,唐显庆2-4年)是苏敬等所编著。世称《唐本草》。 本书记载了有关鹿凝脂的功效,以及用途,鹿凝脂即鹿油的提取物,是取自珍惜鹿科动物梅花鹿与马鹿的油脂,提炼而成。由于形似脂样,脂硬,滑腻,所以取之鹿凝脂,其功效如其名,肤若凝脂,也表达了其主要功效美肤,皮干疱皮柔皮肤的作用,鹿凝脂除了外敷,也可以内用,食之则可强化乳汁分泌,用于产后妇女乳汁分泌不足。

鹿胎:妇家宝物是良药

鹿胎为健康梅花鹿、马鹿等新鲜或干燥的胎仔。过去,多为猎取野生怀孕后期母鹿,剖腹取出胎仔,连同胎衣、胎水一起入药。由于野生鹿的减少,又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剖腹取胎已不可能,所以现在的鹿胎多为家养鹿怀孕后期因事故死亡的胎仔、机械性流产的胎仔或难产助产不能成活的胎仔,以及那些初生尚没吃初奶或吃到初奶被捕杀的乳鹿(仔鹿)。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载:鹿胎“益肾壮阳,补虚生精。治虚损劳瘵,精血不足,崩漏,带下,不孕”。古时鹿胎被列为“妇科三宝”(鹿胎、乌鸡、阿胶)之一,而鹿胎却较为珍稀名贵,是皇室和官宦巨商们的专利,普通百姓则与之无缘。现代研制的多种鹿胎制品已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堪称妇科保健良药。

鹿血:补虚益精又理血

鹿血具有补虚弱、理血脉、散寒邪、止疼痛的功效。宋代苏颂曾记载过一则故事:古时一狩猎者进入深山,迷失方向,数日饥渴,体近衰惫,后获一活鹿,即刺血数升饮之,饥渴顿消,“遂觉气血充盛异人”。《本草纲目》说它“大补虚损,益精血”。说明鹿血确有强壮之功。现代研究认为,鹿血有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的作用;有促进机体总体机能的效应,对神经衰弱、失眠及各种虚损症的疗效甚佳。取新鲜鹿血置酒坛内,加入白酒,搅匀即成鹿血酒,可用于腹痛、虚寒带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