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提醒 过度贪凉易患“阴暑”
盛夏酷暑,气候炎热潮湿,假若身体虚弱,抗病能力低下,对炎热的气候不能很好适应,体温调节中枢发生紊乱,散热机能发生障碍,则易发生中暑,中医谓之“伤暑”。
“阴暑”是夏日过于避热贪凉引起,即所谓“静而得之者为阴暑”。由于夏季暑热湿盛,人们毛孔开张、腠理疏松,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如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在树阴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
“阴暑”的症状一般表现为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正如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指出:“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阴暑。”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及患有宿疾者,容易诱发此症,尤应加强防护,不可过于避热贪凉,避免寒湿侵袭而引发“阴暑”。
防中暑,从“吃”开始
近日天气闷热,中医师提醒市民最好避免12时~14时高温时段外出,及时补充水分,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药物是防治中暑的基础动作,而日常多喝中药凉茶,可以大大降低中暑的可能性。
为此,蒙毅医师特向读者介绍几款预防中暑的凉茶药方:
方一
组方:菊花(30g)、桑叶(20g)、加少许石膏
用法:煎服
疗效:疏散风热,清肝明目。适用于单纯热盛者。
方二
组方:黄芪(15g)、党参(20g)、菊花(10g)、桑叶(10g)
用法:煮水煎服
疗效:补气固表,清热解毒。适用于体质较弱者。
“阴暑”是夏日过于避热贪凉引起,即所谓“静而得之者为阴暑”。由于夏季暑热湿盛,人们毛孔开张、腠理疏松,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如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在树阴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
“阴暑”的症状一般表现为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正如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指出:“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阴暑。”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及患有宿疾者,容易诱发此症,尤应加强防护,不可过于避热贪凉,避免寒湿侵袭而引发“阴暑”。
防中暑,从“吃”开始
近日天气闷热,中医师提醒市民最好避免12时~14时高温时段外出,及时补充水分,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药物是防治中暑的基础动作,而日常多喝中药凉茶,可以大大降低中暑的可能性。
为此,蒙毅医师特向读者介绍几款预防中暑的凉茶药方:
方一
组方:菊花(30g)、桑叶(20g)、加少许石膏
用法:煎服
疗效:疏散风热,清肝明目。适用于单纯热盛者。
方二
组方:黄芪(15g)、党参(20g)、菊花(10g)、桑叶(10g)
用法:煮水煎服
疗效:补气固表,清热解毒。适用于体质较弱者。
相关文章
-
告诉你为什么吃中药需要忌口实践证明,吃中药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形形色色的食物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
-
眼睛是人体最累的器官之一,老中医说常吃这几种食物明目养生现代人每天用眼过度,白天电脑,晚上手机,被各种电子产品轮番轰炸。眼睛难免干涩、疲劳,久而久之视力还会下降。但是你可以通过
-
在办公室边工作边运动英国一家民意调查和市场咨询顾问公司选取了1000名年龄在21—30岁之间的白领和一群年龄在16—21岁之间喜欢玩电脑游戏的人,对他们
-
发烧不退试试这五大退烧穴位发烧是比较常见的病,通常对身体的伤害不大,因此当发烧体温不是很高的时候,不建议马上就用药治疗,更甚者去医院打针输液,可自
-
女性白领如何自测身体的亚健康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永远忙不完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烦恼的婚姻、烦琐的家务,不仅心累,身体也疲劳乏力、反应迟钝、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