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伏”不去 应祛湿养脾胃

秋来“伏”不去 应祛湿养脾胃

立秋后,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早晚温差大。此时,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

为适应自然界由“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之气血也随之内收。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肠胃功能加强,人们食欲随之旺盛,可以从食物中吸收更多营养滋养身体。

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

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此外,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自古以来,猴头菇就被推崇为“养胃山珍”,能滋养肠胃,使其获得充分的能量在秋季运作而不至于受损。

忌食生冷食物。

刚入秋天气还很热,但阳气已变少。除了南部沿海的广东、海南,我国多数省市部分消暑水果都不宜再食用。如寒性的西瓜,老人和儿童在入秋后食用,极易使肠胃受寒而拉肚子。

好文推荐:

中医:偷走性欲的10个小偷>>>

自测:内裤选择揭示你的性爱观>>>

推荐:高血压患者的五大降压茶饮>>>

六类食物让你精虚 难成“爸”业>>>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盘点:史上最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