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好“艾灸” 保健养生
艾灸是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艾灸就已经很流行了,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施灸时,将艾绒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的盖子扣好,即可放在即将针灸的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止,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那么这里的用法是正确的吗?那么艾灸这一疗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有哪些治病保健的妙用呢?
艾灸
艾灸方法多样
艾灸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直接灸和间接灸。
直接灸
主要用于化脓灸,施灸时先清洁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 汁,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黄豆大小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线香点燃艾炷,每壮(每燃尽一个艾柱为一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易炷再灸。每次3~7壮。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后,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间接灸
可分为隔姜灸、隔盐灸、温和灸、温针灸等。
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常用于因受寒而引起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穴位,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次灸15~3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温针灸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 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针和灸双重刺激于穴位,加强作用。
注意事项
1.化脓灸时,施灸前必须保持局部清洁,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 。
2.在关节、大血管处禁止化脓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老人、小孩不宜化脓灸,灸治时间不宜过长。
5.重症阴虚阳亢者慎用艾灸。
6.糖尿病患者、疤痕体质者禁用化脓灸。
艾灸一年四季都可灸,但是夏秋之交艾灸最好,夏天气候炎热,*毛孔张开而且在操作上也方便。艾灸十多天休息一下,等灸处症状缓解再进行第二次针灸,间接灸可在夏天两月隔日一次。
-
做艾灸一定要注意这几个问题艾灸可以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并且具有调理身体的作用,能够起到疏通经络的功效,但是艾灸时也要注意很多问题,应该要耐心坚持,并
-
针刺治疗腱鞘囊肿囊肿可分单房和多房,一般以单房多见,生长缓慢。开始时囊肿质地柔软,按之有轻度波动感,迁延日久运动时可稍有不适。临床上用穿
-
脑瘫患儿可试试针灸脑瘫、自闭症、多动症和弱智是儿童脑病的四大类。“现在针对儿童脑病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都还很不成熟,很多患儿家庭因为对该病
-
针刀疗法 可治颈椎病针刀既可以通过针刺手法起到针灸作用,又能在体内发挥切割、剥离等手术刀作用。由于切割、剥离时产生的损伤很小,不见创口,更无
-
中医针灸养生介绍到了唐代,针灸保健已占有相当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论述了许多针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执中著的《针灸资生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