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针灸过程中常见误区
针灸是保健养生的一个重要方式,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在很多人学习针灸,可是很难深入,下面中医为大家介绍针灸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三大认识误区。
一、关于得气的认识误区
现在将酸麻胀视为得气已经成为很多针灸师挥之不去的基本概念,而实际上将酸麻胀视为得气最早始于清代的一本不出名的针灸著作,具体书名记不清了。在宋代与明代的针灸书中一直以针下如鱼吞勾为得气。在《内经》里将气至定义为患者脉象的改变。因此我个人观点针灸不必在乎患者的感觉,只要专注于自己针下的变化和患者脉象的变化便可。我在临床中亦反复验证,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患者是否出现酸麻胀的感觉,只要医者手下有如鱼吞勾的得气感便必然有疗效,当然在很多情况下医者手下有了如鱼吞勾的气感同时患者也有了酸麻胀的感觉。
二、关于留针时间的认识误区
现在针灸都需要留针半小时,甚至有留针时间更长的,不防看看古代的针灸著作,《针灸甲乙经》对每个穴位留针时间的记载均是留几呼(一般为1--10个呼吸不等),再看后世的针灸书,对穴位留针均记载为留几呼,几呼便是几个呼吸,十个呼吸最多也就大半分钟,因此针灸在古代是不留针。虽然在《灵枢。九针十二原》补泻手法中对补法虽要求“静以久留”但同时也要求“持针勿置”(置即放置),即要求医者在针灸过程中要求手不能放下针,半个小时不放针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古代针灸中久留最多也就一分钟。
三、关于针刺深度的认识误区
现在针灸穴位普遍偏深,一般穴位针灸大夫都针一寸深以上,放下成见看古代针灸著作,《针灸甲乙经》对穴位深度要求都是针几分,没有针很深的,再看后世的针灸书,对穴位的要求也是针几分,很少有用寸来记载的。而且在《内经》中反复强调针太深则邪气反入,如果仔细注意医者在施术过程中针下的的感觉,很容易在针入几分深的地方感觉到如鱼吞勾的得气感觉,这个得气的感觉便是“机”之所在,在《灵枢。九针十二原》里要求“知机之道,不可挂以发”(最后一字“发”在古字中为“头发”的“发”,不是“发财”的“发”,两字在古字中写法不同,简化字则相同),如果找的了这个“机”绝对不能再往里深,到了这个机之后连挂一根头发的力都不可再加。我曾试过在得到机的时候继续往下一用力,病人病情马上由好转改为加重,而且此机不可失,失则难再来。“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当然大部分针灸师找不到这个机,也就很难有较高的疗效,同时也不会有太大的过失。
相关链接: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
做艾灸一定要注意这几个问题艾灸可以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并且具有调理身体的作用,能够起到疏通经络的功效,但是艾灸时也要注意很多问题,应该要耐心坚持,并
-
针刺治疗腱鞘囊肿囊肿可分单房和多房,一般以单房多见,生长缓慢。开始时囊肿质地柔软,按之有轻度波动感,迁延日久运动时可稍有不适。临床上用穿
-
脑瘫患儿可试试针灸脑瘫、自闭症、多动症和弱智是儿童脑病的四大类。“现在针对儿童脑病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都还很不成熟,很多患儿家庭因为对该病
-
针刀疗法 可治颈椎病针刀既可以通过针刺手法起到针灸作用,又能在体内发挥切割、剥离等手术刀作用。由于切割、剥离时产生的损伤很小,不见创口,更无
-
中医针灸养生介绍到了唐代,针灸保健已占有相当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论述了许多针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执中著的《针灸资生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