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异常情况与处理
◎1 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原因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而发此症。 症状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 、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
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2 滞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
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现象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用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3 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
原因
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处理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系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断入体内。
预防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碰撞和压迫。
◎4 断针
断针或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
怎么治疗阴虚火旺在日常调理的时候,对于阴虚火旺的朋友们来说有一些中医方法可以帮助到你。体质不好,一定要及时的调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健身体
-
针灸疗法对产褥期恢复的作用是什么产褥期的护理对产后新妈咪和宝宝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不少新妈妈没有意识到产褥期护理的重要性,所以影响到了产后恢复。而中医针
-
针灸疗法是怎样祛眼袋的人们总喜欢通过眼睛来观察一个人,所以,眼睛是五官中很重要的一个部位。爱美的人们为了吸引别人的目光,会将自己的眼睛护理的很
-
调理阴虚火旺的方法有哪些阴虚火旺,是一种常见的中医体质,在夏季最容易出现。从中医的角度考虑,出现阴虚火旺的问题,你需要及时的调理和养护。下面,小
-
怎么治疗阴虚火旺在日常调理的时候,对于阴虚火旺的朋友们来说有一些中医方法可以帮助到你。体质不好,一定要及时的调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健身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