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传奇话茱萸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首诗因其真挚地表达了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而常被后人吟咏。诗中描述了中国人很早就有登高、佩戴茱萸囊避灾的风俗。茱萸作为一味中药,其在国人心目中的独特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关于茱萸,还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据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随道士费长房学道。一天,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一场大祸降临,全家人必须在那天迅速离开,每人都要用红色的袋子装满茱萸系在臂上,到一个高处饮菊花酒,才可躲过这场灾祸。”
桓景依言而行,全家人于农历九月九日那一天,在胳膊上系上装有茱萸的红色袋子,到城外的高处饮菊花酒。过后回家,恒景发现家中鸡犬牛羊全部暴死,不禁出了一身冷汗。这件事情传开后,大家纷纷效仿,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绛袋,登高饮菊花酒,取“重阳登高,效桓景之避灾”之义。这个习俗至今仍流传在民间,人们相信登高佩戴茱萸能趋吉避祸,使自己逢凶化吉。这种传说虽不足信,但茱萸确是一味作用很好的中药。
茱萸的药用
茱萸分吴茱萸和山茱萸,故事中的茱萸,应为我们今天常用的中药——吴茱萸。吴茱萸很早就被中医作为药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着作《神农本草经》就有收载。中医认为,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的功能。
中医在临床上常用吴茱萸治疗多种痛证,如治疗厥阴头痛(主要痛在头顶部,牵及头角,自我感觉有一股气向上冲腾,或欲吐而不得吐,或吐涎沫)、妇女下腹部寒冷、经闭痛经、寒湿脚气肿痛,以及胃寒呕吐、呃逆,胁痛口苦,呕吐吞酸,五更泄泻(每天天将亮时即肠鸣、腹痛、泄泻,泻后疼痛即止或减轻)等。
现代研究表明,吴茱萸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等,还含有多种生物碱,有镇痛、升高体温、降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调节子宫兴奋性、抗肿瘤、抗炎等作用。
实用举例
治腹泻取吴茱萸研细粉,用白酒调成糊状,稍加热后敷于脐部。然后用纱布包裹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用该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特别是口服抗生素类药无效的患儿,多于应用后3日内见效。
需指出的是,本品为辛热之品,只能用于虚寒腹泻(如手足不温,舌淡苔白,大便清稀,食物不消化,腹部喜温),否则会延误病情。
治口角流涎将吴茱萸细粉用醋调匀,晚上外敷足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弯曲脚底板时凹陷处)。男左女右,外以布条缠扎。每次敷12小时,每日换药1次,一般敷3~5次即可痊愈。
治小儿胃肠生长痛小儿胃肠生长痛为胃肠气滞寒凝所致,治以行气散寒止痛有效。用吴茱萸研粉制成膏贴脐,12~24小时换药1次,连用5~7日,效果明显。
治阳痿用巴戟天30克,吴茱萸40克,细辛10克共研细末,加温水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脐部,外用纱布胶布固定,晨起取下。治疗期间忌房事。
治小儿腹胀将吴茱萸与白酒按1∶3的比例浸泡4~6小时,然后用纱布过滤备用。用时取滤液少许滴于小儿脐部,以掌心按摩脐部5~10分钟,每日2~3次,一般1~2日即可痊愈。
-
哪些中药材能降压?推荐八种降压药材高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问题,大家要知道高血压带来的危害非常大,所以对于有高血压的人群一定要合理的降血压,血压控制不好会诱发
-
煎中药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注意煎药的时间中药可以辅助治疗多种疾病,而且具有调理身体的作用,可以改善身体亚健康的情况,但是服药时要注意很多问题,煎药时也要注意时间
-
中医五大妙方让你摆脱耳聋耳鸣人的耳朵出现了问题也是会照成很多的影响和伤害的,当然对于这些问题人们也要做好了解,因为毕竟耳朵出现了问题会影响人们正常的
-
补药的煎制方法 补药怎么吃才最好呢养生保健是现在很盛行的,特别是中老年朋友日常通过身体锻炼为身体进补些补药等方法,继而增强身体起到健康长寿,特别是服用中药
-
中药煎煮有三个小技巧 你知道吗现在很多人都有一些慢性病,想着不吃西药来治疗了,因为西药对于身体的副作用比较大,就想着吃点中药来调理,只是在中药煎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