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中药(一)
中医学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已有悠久的历史。上古时代,人们在寻觅食物及草药的过程中常发生中毒现象,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渐渐开始对中药的毒性有所了解。在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有关于毒物知识的记述,该书把中药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并指出下品"多毒,不可久服",且指出需用各种炮制方法来消除或减弱有毒中药的毒性。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记载了一些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具体介绍了不少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南宋法医学家宋慈撰写的《洗冤集录》首次叙述了中药中毒的一些诊断方法,如"若验服毒(砒霜)用银叉"等,大大充实了中药毒理学的内容。明清之后,不少医家均指出"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物之类也"。至近代,中药的毒性得到更进一步的研究,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中药中毒的原因一般分两大类。
有意识中毒
常见自杀和谋杀,即有意识过量服用有毒中药,引起中毒身亡。
无意识中毒
常为用药不妥、误服毒药所致。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剂量过大药性峻烈,治疗量与中毒量甚为接近的中药,如砒石、蟾酥、斑蝥、草乌等,剂量稍大即易中毒。也有各地新发现的中草药,其有效量与中毒量尚不明了,如雷公藤、万年青、夹竹桃、马桑等,也易过量中毒。
误服缺乏中药毒性知识,不知其毒,而过量服之,如白果、苍耳子。或药材真伪不分,如误将有毒的莽草实认作八角茴香,有毒的北五加皮(杠柳)代替南五加皮浸酒等。
长期服用某些中药有一定的蓄积性,长期服用可蓄积中毒,如治疗哮喘的黑锡丹,主要含铅,长期服用可引起铅中毒。个别非气虚者服人参一个月以上,亦会慢性中毒。
品种不同同一药物,产地不同成分有异,毒性亦有差别。如云南腾冲附片较四川附片毒性大18倍,前者的使用量在后者的安全用药范围内(如3~6克)即可引起中毒。
药不对症古人云"药不对症,参茸也毒",确有所见。如一腰痛者服自制藜芦、杜仲药酒,藜芦为催吐剂,不但不治腰痛,反而中毒。又一腹痛腹泻者误认为蛔虫作祟,服苦楝根皮145克煎剂,因而中毒。
滥用有些中药只许外用,内服即可引起中毒。如雪上一枝蒿一般浸酒外用,但云南、四川一带多用其内服,故中毒者屡见不鲜。
配伍不当中药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即有些无毒药物由于配伍不当而产生毒性,有些毒性本不大的药物亦因配伍不当而加剧其原有毒性。如皂荚与胆矾均有急性溶血作用,二药合用则毒性更大。
炮制不当毒药经过加工炮制可减缓或消除其毒性,如失之炮制常易中毒,如附子、南星、半夏等。
煎煮不够不少有毒中药通过煎煮可以消除和减缓其毒性,如附子、魔芋等。如煎煮时间不够亦易中毒。
煎药器皿选择不当煎药以陶器最佳,各种金属器皿煎药,特别是铁器,由于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易与药物起化学反应,从而影响疗效,甚至中毒。
体质因素各人对毒物的反应有极大不同。如食生鱼胆,有人中毒,有人无事;居住青海、云南、川西的人服附子量远远大于东南沿海一带,而不中毒。
间接中毒据文献记载,有富商喜食竹鸡而暴亡,原来竹鸡吃半夏,以至他间接中毒。《上海医学》亦曾报道,一妇女因吃了食苦楝子中毒致死的猪肉而间接中毒。
-
哪些中药材能降压?推荐八种降压药材高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问题,大家要知道高血压带来的危害非常大,所以对于有高血压的人群一定要合理的降血压,血压控制不好会诱发
-
煎中药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注意煎药的时间中药可以辅助治疗多种疾病,而且具有调理身体的作用,可以改善身体亚健康的情况,但是服药时要注意很多问题,煎药时也要注意时间
-
中医五大妙方让你摆脱耳聋耳鸣人的耳朵出现了问题也是会照成很多的影响和伤害的,当然对于这些问题人们也要做好了解,因为毕竟耳朵出现了问题会影响人们正常的
-
补药的煎制方法 补药怎么吃才最好呢养生保健是现在很盛行的,特别是中老年朋友日常通过身体锻炼为身体进补些补药等方法,继而增强身体起到健康长寿,特别是服用中药
-
中药煎煮有三个小技巧 你知道吗现在很多人都有一些慢性病,想着不吃西药来治疗了,因为西药对于身体的副作用比较大,就想着吃点中药来调理,只是在中药煎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