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壳治痢不可行!
用粟壳治疗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是民间庸医惯用的一个偏方,受害者屡见不鲜。这往往会使单纯性菌痢转为中毒性菌痢,急性菌痢演变成慢性菌痢,轻者加重患者痛苦,重者丧人性命。这决非危言耸听。笔者就曾遇到一例菌痢患者,因连续数日自行误服粟壳而出现中毒性肠麻痹,进而演变成麻痹性肠梗阻,最后因腹痛难忍,征得本人及家属同意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结肠呈节段性坏死,多处粟粒状穿孔,合并弥漫性化脓性腹膜炎。后因多方挽救无效,终致死亡。
粟壳即罂粟的干燥果壳,俗名米壳。明代医家龚廷贤曾用四句话对它进行评述:“粟壳性涩,泄痢嗽怯,去病如神,杀人如剑”。却有不少人断章取义,将其第二句话作为治疗菌痢的理论依据,而忽视了它的毒副作用,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粟壳性酸涩,具有固肠止泄之功效,对“虚寒滑脱性泄泻”,即现代医学所谓的慢性结肠炎,长久泄泻迁延不愈,甚或脱肛等,配合其他有关药物,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投用适宜,确实可获良效。但粟壳不适宜治疗急性菌痢。
中医认为菌痢的病因乃为湿热积泄,治疗应以清利湿热、行泄导积为主,严禁收涩。在外邪滞留情况下使用粟壳,则会造成“闭门留寇”之患。这正是龚廷贤前辈所警告的“杀人如剑”之理。以现代医学分析,粟壳对痢疾杆菌并无杀灭或抑制作用。粟壳中吗啡的残存量约0.2%,每10克粟壳就相当于20毫克的吗啡,而民间的用药习惯大多数又超过10克,远远超过吗啡的常用量(每次5~10毫克)。由于其具有相当强的麻醉作用,确能暂时减轻腹痛症状,并能使肠蠕动明显减弱,大便次数也顿即减少。暂时的症状缓解,给人以痊愈的假象,掩盖了内部病情进一步恶化的真相,从而放弃或放松对病因的治疗。而此时病原菌及其毒素连同肠腔组织坏死物一并滞留于肠道不能排出,再经肠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加重毒血症状,从而出现胃满、腹胀、排便停止等一系列的中毒性肠胀气的表现。严重者若得不到及时救治可发展为中毒性肠麻痹、肠坏死,甚至危及生命。再者,痢疾杆菌也可进一步潜伏于肠壁深层组织中不易清除,造成病程迁延、反复发作。
粟壳治疗菌痢的弊端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特别是急性和中毒性菌痢的早期发病阶段,应把使用粟壳列为绝对禁忌。
-
哪些人适合于吃辣木籽辣木籽这种饮食有很多的人们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那么你知道吗?平时对于这种隐私来说并不适合所有的人们都是吃的,有时候
-
服用中药的禁忌有哪些?服用中药期间要注意禁忌问题,服用中药期间要清淡,服用中药期间千万不能吃发物类的食物,否则会影响到药效,也会影响疾病的治疗
-
服用中药时要注意什么 服用中药要注意4点事项服用中药需要注意的问题比较多,服用中药时要注意不宜喝浓茶,否则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最好不要喝碳酸饮料,否则会影响到药效的
-
中药配伍和用量大小有什么关系中药治疗疾病的效果很好,但是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有很多的,中药中有很多的配药,不同的配药的数量大小对于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作
-
平时我们如何分辨中药真伪中药相比西药看来,使其身体在发生疾病后利用中药的口服,为之能给身体带来极大的治标又治本,但现在的生活中出现了以假乱真的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