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症施治9种癌痛

中医辨症施治9种癌痛

  祛湿止痛

  适用于湿邪停滞,留恋不解,困阻阳气,络脉不畅引起的疼痛。湿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所致癌痛,其特点是肢体困重酸痛、痛势缠绵,或肢节重着不仁,并伴头痛、头重、精神萎靡,或有低热,汗出热不解;而内湿致痛者,多呈胀痛、闷痛,持续存在,并有食欲不振、面色晦黄无华、口腻不渴、呕吐恶心、脘腹痞满、便溏泻泄等症状。治当祛湿通阳止痛。因于外湿者,常选羌活、独活、防己、苍术、土苓、桂枝、藿香、佩兰、蚕沙、木瓜、秦艽、菝葜、海桐皮等辛温升散之品;因于内湿者,则用白术、苍术、苡仁、砂仁、白蔻仁、茯苓、厚朴、陈皮、半夏、大腹皮、白扁豆等淡渗芳化之品。

  补虚止痛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基本病理在于正虚邪实。因此,正气不足,气血津液亏虚,脏腑经络失养而致“不荣则痛”、“因虚致痛”是癌痛发生的主要病机之一。其贯穿了癌性疼痛发展的始终,尤以肿瘤晚期更为突出。临床中,因虚而痛的特点是痛势隐隐,绵绵不休,疲劳后尤剧,伴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身倦乏力,神疲懒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症。依据中医“损者益之”、“虚则补之”的原则,针对在气、在血、在阴、在阳、在脏、在腑的不同,分别施以不同的补法。

  固涩止痛

  适用于恶性肿瘤晚期,正气虚脱,经络脏腑失养而致疼痛者。在临床中,我们发现癌症患者到了晚期,伴随着恶液质的出现,机体元气大伤,正气欲脱,无力抗邪,癌细胞迅速扩散、浸润,是产生或加速癌性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此阶段正气虚脱已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依据中医“急则治标”的原则,予固涩之法以补之。陈藏器曰:“涩可去脱”。通过固涩法可固涩正气,使之不轻意耗散。

  解郁止痛

  适用于各种癌性疼痛,特别是伴有明显的心理因素的患者。中医学认为疼痛的发生与心理情志关系极为密切,这种情志变化对疼痛的影响在癌痛中表现尤为突出。肿瘤病人因紧张、焦虑、忧郁、愤怒等而发生疼痛,当属中医“郁病”范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明朝赵献可认为,五郁以木郁为先导,提出“以一法代五法,神而明之,屡获奇效”,一法即“木郁达之”,肝胆气舒则诸郁皆解,治疗原则当以调肝为主,兼调他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