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指标

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指标

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临床上将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一般病程在半年以内为急性型,超过半年以上为慢性型。

(一)急性型

1.常见于儿童,大多数病例在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感染史。起病急骤。

2.皮肤黏膜较严重的出血,如四肢皮肤大量痕点、大片痕斑,口腔黏膜及舌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的血泡,齿跟出血,鼻出血;也可有结膜下出血或视网膜出血。也可同时伴有胃肠道出血和泌尿生殖系出血。

3.颅内出血较少见,一旦出现可危及生命,为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4.多呈自限性,或经积极治疗,一般在4~6周逐渐恢复或痊愈。大多数不再复发,少数发展为慢性型。

(二)慢性型

1.多为成年人,女性多见。起病缓慢。

2.出血症状一般较轻,主要表现为紫癫,女病人月经过多,也有鼻出血、齿龈出血或结膜下出血、血尿和消化道出血。

3.颅内出血很少见。

4.一般持续数月至数年,反复发作为其特点。反复出血且出血量大者可引起贫血。

血小板减少的诊断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