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对中医误区见解具体有哪些
中医是我们传统医学很重要的瑰宝,其和西医最大的区别在于不仅治标而且也治本,但生活中有很多的人群为此十分不了解中医常识,以为中医就是吃中药,而且对中药治病感觉效果慢等误区见解十分突出,其实这都是片面理解。那日常对中医误区见解具体都有哪些呢?
误区一: 中医就是吃中药
对于中医的认识,其实很多人是从中药开始的。觉得中医就是吃中药,因为中药对*的伤害相对比较小,所以人们才越来越喜欢中医。其实,中医并非只是吃中药,它还有很多的疗法。
中医学以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理论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分后运用各种中医传统疗法,如中药、针灸、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指导、治疗或调理身体。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有着非常庞大而又完善的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又有各个子学科,因此看中医绝不等同于吃中药。中医除了吃中草药,还有针灸、艾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食疗等各种方法,且疗效甚佳。
误区二: 中药治病效果慢
一般情况下,大家只有在治疗慢性病或者调理身体时才选用中药,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中医的治病见效慢。其实西医更多是所见即所得,中医则是祛邪固本养生。
另外,中医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很有奇效,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抢救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如从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到现今的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等。所以中药应改为疗效“漫”长。
误区三: 西医治不好才会尝试中医
中医好像一直是个备胎,只有西医治不好的时候才会选择尝试中医,如果中医此时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行。其实许多病中医一开始就可以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
例如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多数是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但糖尿病在中医上即为“消渴症”,治疗方式需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并且辅以食疗,即显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多从整体出发,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充盈之效。
误区四: 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
西医营养学十分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不是凭口感,而是看食物摄入*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用以控制饮食,最终达到平衡体质的目的。
中医食疗是利用“药食同源”的食物进行防病治病,用以促进病体康复。中医食疗根据食物的气对*进行调养,把人当成人,讲究顺天应时,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四时,吃应季的食物。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误区五: 中医养生与年轻人无关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总觉得自己年轻力壮,身体各方面指标都很正常,中医养生离自己还很远。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医养生并非只是老年人的事,中医养生指的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
喝中药有这3种喝法
1、温服
温服的中药是将熬好的中药放温之后在进行服用,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 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2、热服
有些药物是需要热服的,这些中药一般都是治疗寒症所用的,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见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3、冷服
有些中药必须要等到放凉之后服用才会有疗效。就是将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一般是作为解毒、清热的药,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解暑就需要这样的中药,所以说“冷服”效果更好。
上述介绍五种中医误区常识,使之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现象,希望大家都在日常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去积极了解中医的常识,千万不可一味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进行误判中医,只有通过实质性的加以深刻领悟,为之才能积极领会中医对身体治病的根本所在。
-
便秘危害大 要学会缓解方法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身体都可能会出现一些疾病的,尤其是对于便秘大家也是非常的熟悉的,那么便秘在发生的时候真的是非常
-
早起发现4个异常 小心是肝癌来袭其实我们都知道肝癌真的是特别可怕的一种疾病的,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肝癌在发生的时候应该也是有一些症状表现的,那么有一些症状
-
无法戒烟的你 3个时间点最好不要吸烟我们都知道吸烟真的是非常影响身体健康的,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新安的时候也是有着非常多的讲究的,那么一定要多注意在三个时间段
-
癌症太可怕 做好6件事情来预防很多人都知道癌症这样的疾病也是非常可怕,非常的危险的,而且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活中一定要坚持去做好这6件事情,可以更好的
-
为什么会头痛 可能是精神压力过大我们都知道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出现一些头痛头晕的,那么出现头痛的时候真的是特别烦恼的,肯定会影响自己的正常的工作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