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介绍 小儿夜啼的三种外治法

中医介绍 小儿夜啼的三种外治法

小儿夜啼,就是指小儿在夜间啼哭,白天睡得好好的,到了晚上就啼哭不止。啼哭是宝宝的特长,但是夜啼则是一种病,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内的小婴儿。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儿夜啼呢?又该如何治疗呢?

夜啼的原因:

脾寒腹痛是导致夜啼的常见原因。常由孕母素体虚寒、恣食生冷,胎禀不足,脾寒内生。或因护理不当,腹部中寒,或用冷乳哺食,中阳不振,以致寒邪内侵,凝滞气机,不通则痛,因痛而啼。由于夜间属阴,脾为至阴,阴盛则脾寒愈甚,腹中有寒,故入夜腹中作痛而啼。

若孕母脾气急躁,或平素恣食香燥炙烤之物,或过服温热药物,蕴蓄之热遗于胎儿。出生后将养过温,受火热之气熏灼,心火上炎,积热上扰,则心神不安而啼哭不止。由于心火过亢,阴不能潜阳,故夜间不寐而啼哭不宁。彻夜啼哭之后,阳气耗损,无力抗争,故白天入寐;正气未复,入夜又啼。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心主惊而藏神,小儿神气怯弱,智慧未充,若见异常之物,或闻特异声响,而致惊恐。惊则伤神,恐则伤志,致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寐中惊惕,因惊而啼。

总之,寒则痛而啼,热则烦而啼,惊则神不安而啼,是以寒、热、惊为本病之主要病因病机。

夜啼的外治法:

敷涌泉法:吴茱萸、栀子各10克,共研细末,鸡蛋一个,取其蛋清,将药末调制成两个药饼,于晚间睡前敷双足涌泉穴,以胶布固定,次晨取下。此法适用于有心经积热引起的小儿夜啼。

贴脐法:丁香、肉桂、吴茱萸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晚临睡前取少许,用温水调成糊状,敷满脐眼,以胶布覆盖,每晚换药一次。连用3~5天,此法适用于脾脏虚寒所致的小儿夜啼。

热熨法:干姜、小茴香各等份,研粗末,放锅内炒热,用纱布包裹,趁热从胃脘熨至小腹。注意保温,防治烫伤,可多次反复使用。此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夜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