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判断骨质疏松症的标准

专家介绍:判断骨质疏松症的标准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骨科疾病,主要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判断骨质疏松症的标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目前我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参考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以骨密度测量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这适用于白人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测量。

正常:BMD值或骨矿盐含量(BMC) 低于正常同性别青年成人平均值在1个标准差之内(T值大于或等于 -1)。

骨量丢失:BMD值或BMC低于正常青年成人平均值在1~2.5个标准差之间(T值在-1~-2.5之间)

骨质疏松症:BMD值或BMC低于正常青年成人平均值2.5个标准差(T值≤-2.5)。

严重骨质疏松症:BMD值或BMC低于正常青年成人平均值2.5个标准差(T值≤-2.5),若合并一处或一处以上骨折者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男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20岁以上的成人) 参考以上的诊断标准。

50岁以下的男性,不能仅以骨密度测试结果为标准诊断骨质疏松症。任何年龄的男性具有继发性骨量减低的危险因素(例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性腺功能低下),有骨密度减低时可诊断为骨量减低或骨质疏松症。

·绝经前妇女的诊断(20岁至绝经)

上述诊断标准不适用于绝经前的妇女。绝经前的妇女应用Z值,而不使用T值。如果Z值小于-2.0,可定义为低于同龄人骨密度。Z值大于或等于-2.0,可定义为骨密度在该年龄预期范围内。不能仅以骨密度测试结果为标准。

·儿童诊断(男性或女性小于20岁)

不适合使用T值,而应使用Z值。

儿童诊断骨质疏松症不能仅以骨密度测试结果为标准。

如果Z值小于-2.0,可定义为低于同龄人骨密度。

脊椎及全身是儿童较好的骨密度测量部位。

骨质疏松症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影响高峰骨量以及骨量丢失并最终发展至骨质疏松,希望上述介绍能给大家的生活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