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的“诊治要点”

水肿的“诊治要点”

一、水肿,临床可分风水、水湿困脾、阳虚、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水邪上逆和经前水肿等证型。但前人又有把水肿分阳水和阴水两类,如起病急骤,上半身先肿,表现为热证,实证的称为“阳水”;起病缓慢,下半身先肿或肿较明显,表现为寒证、虚证的称为“阴水”。

二、水肿以风水、水湿困脾和阳虚三型最为常见。气滞血瘀、水邪上逆为正虚邪盛的证候,多见于久病。

三、水肿发病缓急,病程的长短和伴随症状均有助于各证型的鉴别诊断。如风水型常突然起病,兼有外感表证,浮肿以眼睑、面部明显,或可迅速遍及全身,发病以青少年为多;水湿困脾常见于风水以后,浮肿来势较缓,程度较轻,但反复易发;阳虚型一般病程较长,水肿不易消退,并有一派阳虚见证;经前水肿多见于中年妇女,浮肿在行经前发生,随月经周期出现。一般水肿病人小便均短少,但气血两虚型则小便多如常或清长。

四、水肿的几种不同证型,有时可以错杂互见或互相转化。如风水型,若肿势较急,水湿邪盛,或反复发作损伤阳气,便可出现阳虚;相反,阳虚日久不愈,突然感受外邪,又可急性发作,促使水邪泛滥,出现风水型证候。

五、治疗方面,一般上部(面部和眼睑)浮肿多与肺有关,以疏风宣肺发汗为主;腰腹以下浮肿多与脾、肾有关,以益气、健脾、燥湿或补肾、壮阳、利水为主。通利小便则是治疗水肿的基本方法,各证型除注意针对病因治疗外,可适当配用。但气血两虚型就不宜用。若水肿十分严重,腹部膨大可用泻水法,但体弱正气虚者宜慎用。水肿消退后应注意健脾、补肾,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